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缘取向:中国人儒道互补的“关系”实践——兼论“差序格局”的性质再判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沈毅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108,M0005,M0006,共19页
儒家伦理的“义利之辨”构成了“差序格局”的内在核心张力。由此中国人在既有角色关系义利交织下的中庸式人际实践,常常体现为通过“克己复礼”的“和谐法则”化解名利资源矛盾,以维系相对和谐的“普通人缘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伦理... 儒家伦理的“义利之辨”构成了“差序格局”的内在核心张力。由此中国人在既有角色关系义利交织下的中庸式人际实践,常常体现为通过“克己复礼”的“和谐法则”化解名利资源矛盾,以维系相对和谐的“普通人缘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伦理化的交往获致关系发展则更多地致力于未来可能有长远利益回报而又不能明确预期之“施报法则”作用下的“恩义负欠关系”建构,以至于彼此相互施报的义利深化可能发展成为适用于“需求法则”的铁哥们式“深度感情关系”。由此,某种超越“社会自我主义”基础而趋于弹性动态化自然外推的“人缘取向”,充分展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义利长远阴阳转化的拿捏进退之道,亦即某种中庸式“推己及人”而“义利共生”之儒道互补的深层文化传统。这构成了差序式人伦关系维系及拓展之“差序格局”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缘取向 义利之辨 差序格局 儒道互补 施报法则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燕连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24,共5页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 天人合一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宋儒程大昌的学术地位及评价
3
作者 陶新宏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程大昌为南宋官历三朝的经世名儒,一生勤精治学,著述丰厚。当时及后世对其学术地位评价极高。一是程氏以当世名儒与重臣双重身份在传播儒学及其经世致用等方面弥补了新安理学家治学中所欠缺的践履工夫,成为新安理学的“先哲”;二是程氏... 程大昌为南宋官历三朝的经世名儒,一生勤精治学,著述丰厚。当时及后世对其学术地位评价极高。一是程氏以当世名儒与重臣双重身份在传播儒学及其经世致用等方面弥补了新安理学家治学中所欠缺的践履工夫,成为新安理学的“先哲”;二是程氏肆力为学,博通二典,着力于儒道互补,成为会通儒道的“桥梁”;三是程氏勤政务实,政绩丰硕,被时人誉为国之宝臣,学之准的,成为学术与人格的“典范”。程氏既能在学术上着力于会通儒道,又能将此种会通精神贯彻于政治践履上,甚为当时及后世所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大昌 经世致用 儒道互补 人格典范
下载PDF
儒道互补——从陈希真的形象塑造看《荡寇志》的文化价值取向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斌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0-13,共4页
与《水浒传》立意相反的《荡寇志》,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反动作品。本文从分析陈希真人物形象入手 ,探讨《荡寇志》的文化价值取向——儒道互补 ,并进一步探求其写作动因 ,力求客观。
关键词 陈希真 形象塑造 《荡寇志》 文化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 道教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调节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敏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49-52,共4页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应对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内心深处平和与协调,实现幸福人生,这是心理调节的目的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心理调节的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应对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内心深处平和与协调,实现幸福人生,这是心理调节的目的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心理调节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调节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儒道互补 中医养生文化
下载PDF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崔雪茹 李明睿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63-69,110,共8页
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有着儒道互补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儒道互补构成一种完整的、艺术的人生观,使得中国文人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在二者的调适与平衡中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儒道互补避免了文人走向极... 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有着儒道互补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儒道互补构成一种完整的、艺术的人生观,使得中国文人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在二者的调适与平衡中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儒道互补避免了文人走向极端。儒家给予了文人奋发进取的勇气,道家则为他们创造了失意时心灵的港湾。儒道相补,能进能退,使文人有面对挫折的韧性。同时,这种儒道互补也给中国古代文人指了一条异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忧患意识 刚健有为 少私寡欲
下载PDF
论钱澄之《屈诂》中的儒道互补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施仲贞 周建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56,共8页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屈原“家国情怀”的宣扬,其中包含着其浓厚强烈的“疆土意识”、拳拳殷切的“治国意识”和低徊流转的“忧国意识”。另一方面,《屈诂》中的道家思想,则表现在其中“以藏为用”的思想和因循“时”势的观念。钱澄之《屈诂》中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是晚年时期的钱澄之,其儒道思想互相排斥、又互相调补的复杂文人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外在表现;是其作为清初重要遗民之难以言说而又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的遗老情志与心态的婉曲抒发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屈诂》 儒家精神 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下载PDF
率性人生图 美满群芳谱——清末民初狭邪小说文本研究之《绘芳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焕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4-70,共7页
在清末早期狭邪小说中,《绘芳录》无论从思想、审美意蕴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不逊色于其同时代的其他"狭邪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批清代名士淡泊名利、率性任性的诗意人生,表达了不为物役、保持真我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中国传统... 在清末早期狭邪小说中,《绘芳录》无论从思想、审美意蕴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不逊色于其同时代的其他"狭邪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批清代名士淡泊名利、率性任性的诗意人生,表达了不为物役、保持真我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中道和谐、率性本真的文化精神。"绘芳园"作为全书的核心意象,是这种儒道互补人生哲学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绘芳录》与其说是一部狭邪小说,不如说是以"狭邪"为线索的世情小说、人生小说,文化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明初 狭邪小说 《绘芳录》 儒道互补 人生哲学
下载PDF
论王阳明中后期的隐逸情结及其进退之道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50-56,共7页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入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隐逸情结 进退之道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向秀玄儒兼治研究
10
作者 秦跃宇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0期67-70,共4页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向秀重新审视“名教”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政治实践都与众不同,他兼治儒道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玄学 本体论 玄儒兼治
下载PDF
王肃儒道兼治与玄学发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跃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0-14,24,共6页
王肃继承荆州学术玄学倾向,以驳郑为目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结果,往往有倾向于道家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其治经形式也是偏于义理发挥,解说简明赅要,在经学内部变革之中继续孕育着玄学思潮的萌芽。通过对王肃《孔子家语注》及其学行诸... 王肃继承荆州学术玄学倾向,以驳郑为目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结果,往往有倾向于道家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其治经形式也是偏于义理发挥,解说简明赅要,在经学内部变革之中继续孕育着玄学思潮的萌芽。通过对王肃《孔子家语注》及其学行诸多抵牾之处分析,可以发现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王肃身上已有初步显现,他会通孔老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魏晋玄学统一名教和自然的中心课题;其对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肃 儒道兼治 孔子家语 魏晋玄学
下载PDF
赛博空间与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12
作者 关煜 《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19,共9页
赛博空间的出现,使网络美学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导向。我们需要回归传统的审美视阈,以中国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统摄与引导当代的赛博空间,重新建构伦理美学在当下的意义。充分利用赛博空间的虚拟与交互性,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提升人们新的人生... 赛博空间的出现,使网络美学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导向。我们需要回归传统的审美视阈,以中国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统摄与引导当代的赛博空间,重新建构伦理美学在当下的意义。充分利用赛博空间的虚拟与交互性,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提升人们新的人生审美境界;另一方面,从物质层面也能使人们轻松地利用科技改变生活,体现信息技术与赛博空间的物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赛博空间 伦理美学 儒道互补 虚拟
原文传递
儒道互补:废名的早期思想
13
作者 钟骏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52-55,共4页
废名以其佛缘禅趣知名于现代文坛。然而,深入考察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后不难发现,废名的思想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废名早期的思想相对简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较为明显,既积极投身社会、热心社会改革,也怀恋小国寡民中的古朴生... 废名以其佛缘禅趣知名于现代文坛。然而,深入考察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后不难发现,废名的思想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废名早期的思想相对简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较为明显,既积极投身社会、热心社会改革,也怀恋小国寡民中的古朴生活。他早期的思想中透露了后来思想转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早期 思想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埋心不死留春色 径取庄骚慰平生——明清之际学者庄骚兼治现象刍议
14
作者 黄巧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庄屈思想行为间的折中,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精神在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典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庄屈模式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中国美学精神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鹏林 韩文革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2-938,共7页
中国美学从传统文化精神角度来看,是儒道互补的,其在当代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中西文化精神合流上分析,它可以概括为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其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 中国美学从传统文化精神角度来看,是儒道互补的,其在当代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中西文化精神合流上分析,它可以概括为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其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而就存在论和本质论而言,中国美学必须区分人的本质、真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以免偏离真正的美学研究。因此,中国美学在融汇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应该建立美学的纯粹话语系统,回归美学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天人合一 主体的对象化 对象的主体化 人的本质 美的本质
下载PDF
文化心理的■突涵融与辛词抒情艺术结构
16
作者 李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5,16,共6页
儒与道、诸葛亮与陶渊明等所代表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与看透世情、退身自娱两种文化心理的突涵融,造成了辛词哀怨超旷互涵、借山水田园与道家思想来消解幽怨发抒忧恨的独特抒情艺术结构。从中可看出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士大夫人生的艺术... 儒与道、诸葛亮与陶渊明等所代表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与看透世情、退身自娱两种文化心理的突涵融,造成了辛词哀怨超旷互涵、借山水田园与道家思想来消解幽怨发抒忧恨的独特抒情艺术结构。从中可看出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士大夫人生的艺术,也是其人生的悲剧。在艺术表现上则造成沉厚深涵的美学风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痰 儒道互补 文化心理 抒情艺术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