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被引量:42
1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60,共13页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叙事。这三重叙事方式,在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下,确立了直至如今的中国思想史基本脉络,并且越俎代庖地充当了思想世界的“历史”。在这一思想史叙事逐渐脉络化背后,有一种发掘精神资源和思想传统,为当代重新树立“统绪”的意图。可是,这样的叙事脉络忽略了古代思想世界具体的历史环境、政治刺激和社会生活,也使得中国思想史常常出现后设的有意凸现或者无意删削,并且由于脉络化而线索变得很单一。因此,新思想史研究,应当回到历史场景,而在思想史与知识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人为地画地为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 道统 系谱 历史 脉络化 叙事方式
下载PDF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70,共13页
王阳明的"颜子没而圣学亡"这一论断有悖于理学道统论所建构的"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道统传承谱系,被认为是儒学史上的"千古大公案"。阳明及其弟子王畿从良知心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颜子学的重新解释以重... 王阳明的"颜子没而圣学亡"这一论断有悖于理学道统论所建构的"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道统传承谱系,被认为是儒学史上的"千古大公案"。阳明及其弟子王畿从良知心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颜子学的重新解释以重建"心学道统论",强调道统须建立在"心体"的观念基础之上。由于心体是普遍超越的,故道统不再受时空局限而具有不断传承下去的连续性,但这种连续不是个人化的私密传统,而应具有向任何人都敞开的开放性;它作为儒学精神传统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存在于人们"生身受命"的过程中,故道统又具有实践性;道统也绝不是少数掌握儒家经典的知识权威才有资格接续,更不是拥有"政统"的政治权威者可以独占,因而道统具有独立于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之外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心学道统论 颜子学 王阳明 王畿
原文传递
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2,共8页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祭祀 学祠 学统 道统 理学
下载PDF
荀学与儒家的学统和道统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中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学术界对荀学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存在着问题。无论是从儒家学统上还是在道统上,荀学都是孔子儒学的承继者和光大者,是毫不动摇地维护和弘扬儒家学术知识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重镇。
关键词 荀学 儒家 学统 道统 圣人 王天下
下载PDF
王船山的道统、治统与学统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5,共10页
王船山的学术旨趣中,道、治、学是三个最重要的目标;由这三个目标形成三统合一的最高理想,即道统、治统、学统的合一。他的学术旨趣形成,既有中国传统学术旨趣的历史根源,又有湘学的区域学统的原因。
关键词 王船山 道统 治统 学统
原文传递
对朱熹哲学思想的重新认识——兼评冯友兰、牟宗三解释模式之扭曲 被引量:9
6
作者 金春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41,共12页
在本体论或理气观上,朱熹哲学是柏拉图式的两个世界思想:但在心性论和道德修养领域,朱熹的"心学"思想却是系统、深思熟虑的,表现于各个方面。这就构成一种"矛盾"。而冯友兰、牟宗三否认有这种矛盾,一以贯之地以柏... 在本体论或理气观上,朱熹哲学是柏拉图式的两个世界思想:但在心性论和道德修养领域,朱熹的"心学"思想却是系统、深思熟虑的,表现于各个方面。这就构成一种"矛盾"。而冯友兰、牟宗三否认有这种矛盾,一以贯之地以柏拉图式共相思想解释朱熹的心性和"格物致知"思想,认为"格物致知"是向外求理的认识论,把它用之于道德修养是思想糊塗、"不通";朱熹所讲的"性善"、"性即理"及"心之德",也被认为是告子和荀子一类思想。在这一解释模式之下,由程颐到朱熹、由北宋到南宋所发生的思想历史运动被抹杀了,朱熹对北宋诸子的思想"集大成"实际上变成了一句空话。冯友兰、牟宗三解释模式之成立,是混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区别所导致,是切削掉朱熹哲学体系中与此模式相矛盾的最基本的材料或对之进行曲释所导致。然而,这对朱熹本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不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心性 明德 已知之理 道统
原文传递
朱熹与《太极图》及道统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克宾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6,共8页
朱熹是首位极力表彰周敦颐《太极图》的学者,提出《太极图》乃是周氏学说之纲领。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除了朱熹所说明的客观理由外,他欲为其心性学说探索宇宙形上学的根据,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则是其推重《太极图》的主观动因。通过对... 朱熹是首位极力表彰周敦颐《太极图》的学者,提出《太极图》乃是周氏学说之纲领。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除了朱熹所说明的客观理由外,他欲为其心性学说探索宇宙形上学的根据,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则是其推重《太极图》的主观动因。通过对《太极图》意蕴的阐释,朱熹精妙地表达了他的太极阴阳学说,从"天命流行"和"神妙万物"的角度阐发了太极阴阳不离不杂的关系,建构起一体二分的理气观,集前贤之大成。在朱熹看来,太极阴阳之妙正是周、程授受之秘,而周、程是儒家道统的接续者,于是这就引出了以太极之妙为主旨、以伏羲为起始的大易道统论,并将《尚书》"十六字心传"涵摄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 太极 无极 阴阳 道统 易学
下载PDF
正统、道统、治统——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彭传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34,共7页
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是在反思批判传统儒家的正统论、道统论的基础上来思考这一问题的。王船山认为"正统"至少要包含两个原则:汉族自己统治中国而"不可使异类间之";以道得天... 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是在反思批判传统儒家的正统论、道统论的基础上来思考这一问题的。王船山认为"正统"至少要包含两个原则:汉族自己统治中国而"不可使异类间之";以道得天下和治天下而不能"舍君天下之道而论一姓之兴亡"。王船山对"道统"作出了祛魅的解释,认为道统的继任者不应局限于韩愈、朱熹等大儒所例举的圣人,任何自觉践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和存续中华文化的人都是道统的继任者;道统具有"孤行而无待"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超越时空的"亘天垂地而不可亡"的超越性,体现了王船山对于儒者之统历久弥新的坚定信念、存续中华文化的崇高历史责任感、挺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使命感。王船山反传统儒家正统论和道统论的思想分别对于辛亥时期的革命家和现代新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正统 道统 治统 政权合法性来源
下载PDF
何以为师?——《师说》中的“师道不传”的问题辨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屈博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4,共5页
《师说》中所提到的'师道',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沉淀下的智慧遗产。然而汉以降,'师'作为'道'的体现者、传播者、捍卫者等身份的不断缺失,以及'道'自身所出现的危机,使得传统师... 《师说》中所提到的'师道',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沉淀下的智慧遗产。然而汉以降,'师'作为'道'的体现者、传播者、捍卫者等身份的不断缺失,以及'道'自身所出现的危机,使得传统师道的社会价值屡遭挑战,直至不传。基于此,韩愈尝试寻求解决'师道不传'的理论与现实路径:一是'师'要树立威严,履行新的使命与职责;二是'道'要与时俱进,重新构建其传承脉络与体系;三是以'文'作为师道传承的有形载体。韩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原有的师道内涵,以期实现'师道有传',进而促成尊师重教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师说》 师道 道统
原文传递
儒家道统论中的“驯政”思想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3-40,共8页
儒家道统经历了自尧舜禹汤至程朱理学乃至当代新儒学的传承轨迹,以圣圣相传之"允执厥中"理念为精髓。其中蕴含着道统尊于政统、道统构建政统、道统校正政统等以道统驯服政统、进而限制君主权力的"驯政"主张。儒家... 儒家道统经历了自尧舜禹汤至程朱理学乃至当代新儒学的传承轨迹,以圣圣相传之"允执厥中"理念为精髓。其中蕴含着道统尊于政统、道统构建政统、道统校正政统等以道统驯服政统、进而限制君主权力的"驯政"主张。儒家知识分子通过主张天道信仰理论、君臣道义关系、经筵日讲制度、君臣共治政制和天子须守礼法等方式,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实践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和驯服。儒家道统论中的"驯政"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法哲学"安身立命"之本,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法哲学"返本开新"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政统 儒家道统论 驯政 中国传统法哲学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的转出——论子游的思想创造及其道统地位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益鑫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子游是孔门后期弟子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心性之学的肇端。从《论语》等记载看,子游得力于礼乐,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他对“本”的重视,源于乐的造诣。他关切人的内心的生存活动与情感状态,将之视作为学工夫的出发点和落脚处,并从人情表... 子游是孔门后期弟子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心性之学的肇端。从《论语》等记载看,子游得力于礼乐,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他对“本”的重视,源于乐的造诣。他关切人的内心的生存活动与情感状态,将之视作为学工夫的出发点和落脚处,并从人情表达之需要的角度重新理解礼乐制作的意义。由于对内心的意识现象和情感活动的长期关切和反思,在《性自命出》中,子游展示出了一条以人性发生学为根底的,以天、命、性、情、道、义等为逻辑环节的新的思想道路。此道路,贯通天人、内外,融摄《诗》《书》礼乐,经由“心术”的工夫,归于“生德于中”的宗旨。它在继承孔子之学的德教本质的同时,为教化的必要性和方式作出了新的论证,也为后人讨论人性、性情、心性等问题提供了思想框架。它开启了思孟心性论,其具体形态又有别于后者,可称之为“性情-心术论”。如果说《论语》等所见的子游重本的倾向,是子游之学的早期发端;那么,《性自命出》的“性情-心术论”,则是其长期沉潜之后的展开形态。子游由对“本”的关切与思考,转出“性情-心术论”的思想道路,是儒家心性论转向的关键人物。今日若重论道统,在孔子与子思之间,除了曾子之外,还应当有子游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游 性自命出 性情-心术论 道统
原文传递
褒崇圣裔与世系重建——简论唐代以来的颜回、孟子后裔世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0-107,59+158,共8页
唐宋时期孟子、颜回虽在国家祭祀、儒家道统中有其地位,但并未形成如孔子的祭祀规模,也没有形成如孔门后裔类似的优待制度,金元时期出于建立道统合法性的急迫性,政府仿照孔子建立祭祀孟子、颜回、追访优颜、孟后裔的制度,在国家推动下... 唐宋时期孟子、颜回虽在国家祭祀、儒家道统中有其地位,但并未形成如孔子的祭祀规模,也没有形成如孔门后裔类似的优待制度,金元时期出于建立道统合法性的急迫性,政府仿照孔子建立祭祀孟子、颜回、追访优颜、孟后裔的制度,在国家推动下产生了所谓的孟子、颜回圣裔世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回 孟子 道统 世系重建
下载PDF
略论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实施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劲松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9-103,共5页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应天府书院 道统 “以天下为己任” “庆历兴学”
下载PDF
由“罪己诏”论西汉道统与政统之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西汉"罪己诏"的产生,既是禹、汤以来君王罪己传统的延续,也是西汉国家建构中道统和政统博弈的结果。儒家学说地位的隆升,使得圣王、圣人之说成为评判政治的理论依据以及衡量政治行为的标准。在决策政治事务时,西汉皇帝的个人... 西汉"罪己诏"的产生,既是禹、汤以来君王罪己传统的延续,也是西汉国家建构中道统和政统博弈的结果。儒家学说地位的隆升,使得圣王、圣人之说成为评判政治的理论依据以及衡量政治行为的标准。在决策政治事务时,西汉皇帝的个人看法常与儒生相绌,此时多用"罪己诏"来调和彼此的矛盾,正体现出道统与政统的相互适应和不断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己诏 西汉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周道对大运河的启示:本土遗产话语的道统源流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宗杰 姚源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62,共13页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随山浚川"、《左传》的"邗沟",以及其他相关记载,可探寻运河遗产的本土意义。周道所承载的德政之流、王道空间观,以及古人用注疏接续和再生遗产意义的阐述方式,对于打破运河作为物质还是精神遗产的争议、确立用经义申明遗产大义、以本土话语平衡西方遗产表述都有重要启迪。大运河遗产申报应该是"以古为新"、重新发现中华遗产道统源流的创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道 大运河 文化遗产 道统源流 以古为新 本土话语
原文传递
功利与道义之间——陈亮、叶适对朱熹的挑战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庆利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王道与霸道、道统与非道统历来是儒家内部争论的主要话题。南宋期间此问题论争达到顶点。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功利主义学派与朱熹就功利与道义展开激烈论战。陈亮提出"王霸、义利一元"的观点,而叶适则直接否定了朱熹所... 王道与霸道、道统与非道统历来是儒家内部争论的主要话题。南宋期间此问题论争达到顶点。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功利主义学派与朱熹就功利与道义展开激烈论战。陈亮提出"王霸、义利一元"的观点,而叶适则直接否定了朱熹所宣扬的道统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王霸 道统
下载PDF
韩愈古文文统及其在唐代的继承和发展
17
作者 赵冉 张申平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韩愈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不仅提出了道统和文统的观念,还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确立了“平易”和“奇崛”两种古文风格和传统。这对韩门弟子和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更促进了宋元明清的文章理论和创作实践。在唐代韩愈之后和宋代之前这... 韩愈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不仅提出了道统和文统的观念,还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确立了“平易”和“奇崛”两种古文风格和传统。这对韩门弟子和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更促进了宋元明清的文章理论和创作实践。在唐代韩愈之后和宋代之前这段时间,韩愈及其古文文统建构的直接成效,不仅表现在李翱、皇甫湜、孙樵、柳宗元、皮日休等人古文创作艺术方面,还体现在他们对韩愈古文理论和文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唐宋古文 文统 道统 唐末古文理论
下载PDF
王夫之对宋儒“寻孔颜乐处”的反思与发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汉民 杨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4-131,共8页
“寻孔颜乐处”是宋儒热议话题之一。周敦颐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二程道出“孔颜乐处”之意涵;朱熹继续探求“乐”之功夫,并与陆九渊在寻“孔颜乐处”的径路上产生分歧,出现了“博文约礼”与“克己复礼”功夫论的分野。王夫之指出孟子... “寻孔颜乐处”是宋儒热议话题之一。周敦颐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二程道出“孔颜乐处”之意涵;朱熹继续探求“乐”之功夫,并与陆九渊在寻“孔颜乐处”的径路上产生分歧,出现了“博文约礼”与“克己复礼”功夫论的分野。王夫之指出孟子同于孔、颜,三圣一揆,其乐相同。其后,王夫之在学术史层面“及孟子之乐”,扩充了孟子乐处的意涵,并上溯张载,修正程朱、陆九渊内向收敛的寻乐功夫,代以身心与政事交养之径路。此外,在思想史层面,王夫之进一步加强对宋儒“道”优于“治”与以“道”屈“治”的反省,以纾解治统与道统之张力,为后世儒者寻“乐”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孔颜乐处 孟子之乐 治统 道统
下载PDF
明代宫廷女教书的政治解析
19
作者 谢贵安 谢盛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在明代男权社会,由于存在“夫贵妻荣”和“母以子贵”的利益格局,后妃们常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不断卷入皇权主导的政治漩涡之中。她们以太后、皇后或贵妃的特殊身份,利用女性教科书编纂与讲授的机会,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导师身份、道统统... 在明代男权社会,由于存在“夫贵妻荣”和“母以子贵”的利益格局,后妃们常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不断卷入皇权主导的政治漩涡之中。她们以太后、皇后或贵妃的特殊身份,利用女性教科书编纂与讲授的机会,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导师身份、道统统绪和正统地位,以此衬托并维系丈夫或儿子在朝中的政治地位。明成祖仁孝徐皇后的《内训》、世宗章圣蒋太后的《女训》、神宗慈圣李太后的《女鉴》、神宗郑贵妃改纂的《闺范图说》,并非如表面所见的那样属于女子教科书,其实际上却深蕴着政治斗争的意图。在认识到儒学对妇女的教化功能后,明代后妃们通过编纂宫廷女教书,占领儒学这一意识形态高地,用以维护其夫、其子所主导的上层建筑。明代女教书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学对妇女的渗透,亦反映了上层妇女对儒学的政治操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妇女 教科书 道统 正统 政治意图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之原点辨正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代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圣人、大人;"天"意谓天德、天道。其"天人合一"思想土壤是"天人性一",并蕴含"天人相类"和"天人相通",其生存论诉求是"天人相生",这就是人理、人道向天德、天道"合生"为"圣"。张载倡"天人合一",是为改变自积其弱的儒学状况、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而"求其大体":他从"天人性一"出发,探求建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生之大义理。这个大义理就是"天人合一",它构成张子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的总法门、总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生 穷神知化 穷理尽性 义理之学 儒家道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