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模糊及其深层次原因剖析 |
刘翔平
顾群
|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1
|
|
2
|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
任其平
|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3
|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
佟月华
|
《济南大学学报》
|
2000 |
10
|
|
4
|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
黄喜珊
刘鸣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5
|
论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 |
杨连有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6
|
德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块 |
崔景贵
谢莉花
|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7
|
论“督导见习”在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
王宏方
|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8
|
小议学校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
倪文娟
郭平
|
《价值工程》
|
2012 |
1
|
|
9
|
New Challenge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 in the Slovak Republic |
Eva Gajdosova
|
《Psychology Research》
|
2017 |
0 |
|
10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 |
佟月华
|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11
|
中国学校心理学家角色的缺失和需求 |
姜旭
韦小满
|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