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 |
曾昭聪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2
|
王筠“形声兼会意”述论 |
张玉梅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3
|
说“杏” |
张新艳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7 |
1
|
|
4
|
中古韵书由音变引起的异体字札考四则 |
赵庸
|
《中国文字研究》
|
2022 |
0 |
|
5
|
从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分析看汉字结构中的语法观 |
卢凤鹏
|
《铜仁学院学报》
|
2008 |
0 |
|
6
|
说“杏” |
张新艳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7
|
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
张熙昌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6
|
|
8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声字表义状况分析 |
李蕊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0
|
|
9
|
留学生形声字形旁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
李蕊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0
|
|
10
|
《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 |
江学旺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1
|
|
11
|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 |
陈俊
张积家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12
|
重新审视“声符”——宋元“右文说”的起始与发展 |
党怀兴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3
|
略谈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价值 |
曾昭聪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 |
3
|
|
14
|
声旁位置对形声字命名规则性效应的影响 |
蔡厚德
齐星亮
陈庆荣
钟元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5
|
汉字“示音度”的定量研究——浅谈汉语研究中的“家族论” |
鲁川
王玉菊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6
|
论谐声关系与“失谐”现象 |
刘忠华
赵诗嫚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6 |
4
|
|
17
|
形声字的理想分类初探 |
种一凡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8
|
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 |
彭霞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6
|
|
19
|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 |
吴东平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20
|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
董性茂
|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
2002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