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秒激光在金属钼表面诱导产生纳米量级周期条纹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浩竹 杨丰赫 +2 位作者 杨帆 聂美彤 杨建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5,共7页
针对近红外(800 nm)及其二倍频(400 nm)飞秒激光脉冲在金属钼表面诱导产生周期性条纹结构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入射激光能量、脉冲重叠数、激光中心波长和加工氛围等实验参数对金属表面自组织形成的条纹结构空间周期的影响,并利... 针对近红外(800 nm)及其二倍频(400 nm)飞秒激光脉冲在金属钼表面诱导产生周期性条纹结构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入射激光能量、脉冲重叠数、激光中心波长和加工氛围等实验参数对金属表面自组织形成的条纹结构空间周期的影响,并利用中心波长为400 nm的飞秒激光在水环境中于单晶钼表面制备出了空间周期仅约160 nm的条纹结构。同时针对水中加工的情况,在理论上提出了入射激光与表面等离子体波发生干涉和表面等离子体波形成驻波两种机制相互竞争的物理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对于深入理解飞秒激光在金属表面进行纳米尺度的加工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光学 飞秒激光 微纳结构 表面等离子体波 干涉理论 纳米制备技术
原文传递
无机-有机复合组织器官工程材料的微纳制造 被引量:1
2
作者 仇志烨 王江林 +1 位作者 周娇娇 张胜民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6-22,29,共8页
无机-有机复合组织器官工程支架的微纳制造是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相对传统的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微纳制造整合了微纳米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以及生物材料制... 无机-有机复合组织器官工程支架的微纳制造是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相对传统的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微纳制造整合了微纳米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以及生物材料制造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综述了生物医用材料、特别是组织器官工程与组织修复材料微纳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材料的微纳米化及实现途径、组织器官工程支架材料的数字化设计、组织器官工程支架材料的数字化制造新技术等,对我国组织器官工程(修复)材料数字化微纳制造新技术的优先发展领域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组织工程支架 微纳制造 数字化制造 纳米技术
下载PDF
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微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媛媛 边超 +1 位作者 陈绍凤 夏善红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2149-2152,共4页
生物传感器的研制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无创伤的方向发展.研制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顺应了这一趋势,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在硅基芯片上制备微型三电极系统和SU-8微型池,并采用自组装单层膜... 生物传感器的研制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无创伤的方向发展.研制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顺应了这一趋势,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在硅基芯片上制备微型三电极系统和SU-8微型池,并采用自组装单层膜和纳米金修饰微型电极表面用于抗体的固定化,研制出新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表明,这种微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易于实现批量生产,便于集成,检测过程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大大降低有毒试剂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具有分析成本低,响应时间快,检测下限低和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加工技术 微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抗体
下载PDF
芯片制造中的光学微纳加工技术前沿与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蒲明博 李向平 +8 位作者 张杨 郑美玲 粟雅娟 曹耀宇 曹暾 徐挺 段宣明 冯帅 孙玲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0-467,共8页
基于第282期“双清论坛”,本文分析了我国未来芯片及其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回顾了光学微纳加工技术近年来与光学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取... 基于第282期“双清论坛”,本文分析了我国未来芯片及其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回顾了光学微纳加工技术近年来与光学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练了未来芯片制造中光学微纳加工技术亟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展望了光学微纳加工技术科学前沿,探讨了未来5~10年我国在该领域亟待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制造 光学微纳加工 多学科交叉 基础研究
原文传递
聚焦离子束组合装置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向国 刘同娟 顾文琪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7年第6期328-330,336,共4页
聚焦离子束技术是一种集形貌观测、定位制样、成分分析、薄膜淀积和无掩膜刻蚀各过程于一身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对电子离子双束纳米工作站,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Ar离子束构成的“三束”显微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 聚焦离子束技术是一种集形貌观测、定位制样、成分分析、薄膜淀积和无掩膜刻蚀各过程于一身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对电子离子双束纳米工作站,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Ar离子束构成的“三束”显微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聚焦离子束-分子束外延组合装置、聚焦离子束与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的组合装置以及单轴聚焦离子/电子束(FIEB)装置作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组合装置 微纳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新型太赫兹片上螺旋天线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林 潘杰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给出了一种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3D片上天线结构,天线工作频率为1.5 THz。该天线结构包含圆柱形金属螺旋和衬底上的微带馈线2个部分。所提出的天线结构可以在单片晶圆上利用微\纳米加工技术实现,且方便与系统其他部分的电路集成于同一... 给出了一种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3D片上天线结构,天线工作频率为1.5 THz。该天线结构包含圆柱形金属螺旋和衬底上的微带馈线2个部分。所提出的天线结构可以在单片晶圆上利用微\纳米加工技术实现,且方便与系统其他部分的电路集成于同一芯片内部。天线在1.4 THz~1.6 THz频段内具有很高的增益(11 dBi)和很宽的工作带宽(200 GHz),非常适合应用于太赫兹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THz)天线 片上螺旋天线 微/纳米加工技术 微带线
下载PDF
微纳加工与表征技术在高性能集成有机光电器件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朱文昌 吴海华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第9期121-127,共7页
微纳加工与表征技术是实现高性能集成光电器件的必要手段。基于有机半导体的光电器件具有可柔性化、低成本以及可溶液法制备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光探测、信息显示、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文章通过介绍可用于制备高性能集成光... 微纳加工与表征技术是实现高性能集成光电器件的必要手段。基于有机半导体的光电器件具有可柔性化、低成本以及可溶液法制备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光探测、信息显示、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文章通过介绍可用于制备高性能集成光电器件的主流微纳加工与表征手段和技术原理,综述了其在高性能集成有机光电器件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结合研究实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微纳加工与表征手段在实际研究中的优劣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加工与表征技术 高性能 高集成度 有机光电器件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装置中的工件台及控制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向国 刘同娟 顾文琪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7年第3期39-42,60,共5页
聚焦离子束技术(FIB)是一种集形貌观测、定位制样、成份分析、薄膜淀积和无掩模刻蚀各过程于一身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几十年来,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精密工件台的使用。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工件台 微纳加工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装置中的图形发生器
9
作者 马向国 刘同娟 顾文琪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7年第9期25-29,共5页
聚焦离子束技术(FIB)是一种集形貌观测、定位制样、成份分析、薄膜淀积和无掩模刻蚀各过程于一身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几十年来,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图形发生器的使用。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图形发生器 微纳加工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诱导单晶硅点状纳米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智利 刘卫国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7-242,共6页
使用微波回旋共振离子源,研究了低能Ar+束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对旋转单晶硅(100)表面的刻蚀效果及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样品旋转、离子束能量为1000eV、束流密度为265μA/cm2、刻蚀时间为60min时,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刻蚀后的样品表面可形... 使用微波回旋共振离子源,研究了低能Ar+束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对旋转单晶硅(100)表面的刻蚀效果及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样品旋转、离子束能量为1000eV、束流密度为265μA/cm2、刻蚀时间为60min时,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刻蚀后的样品表面可形成均匀的自组装点状结构。入射角度为0°~25°时,随着角度增加,样品表面粗糙度增大,点状结构有序性更强,光学透射率提高;继续增加入射角度,样品表面粗糙度及点状结构尺寸开始减小,光学透射率降低;增加入射角度到45$时,自组装点状结构消失,粗糙度和平均光学透射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83nm和55.05%;进一步增加入射角度,样品表面再次出现自组织装点状结构,表面粗糙度急剧增大,入射角度在65$时,平均光学透射率达到极大值64.59%;此后,随着离子束入射角度的增加,表面粗糙度缓慢减小,光学透射率降低。自组织结构变化是溅射粗糙化和表面弛豫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光学 微纳米制造技术 自组织纳米结构 低能离子束刻蚀 表面形貌 光学透射率
原文传递
STM纳米加工技术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宁 闵光伟 +2 位作者 鲁武 陆祖宏 韦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23,共6页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加工工具,在微电子制造,量子、分子器件的制作以及在原子分子尺度内的操作与构建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STM纳米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分类,简略介绍了其一般工作原理及发展状况...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加工工具,在微电子制造,量子、分子器件的制作以及在原子分子尺度内的操作与构建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STM纳米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分类,简略介绍了其一般工作原理及发展状况,讨论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 纳米加工 纳米技术
下载PDF
Precision in harsh environments 被引量:3
12
作者 Paddy French Gijs Krijnen Fred Roozeboom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EI 2016年第1期61-72,共12页
Microsystem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pplied in harsh and/or inaccessible environments,but many markets expect the same level of functionality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Harsh environments cover areas that can be subject... Microsystem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pplied in harsh and/or inaccessible environments,but many markets expect the same level of functionality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Harsh environments cover areas that can be subjected to high temperature,(bi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disturbances,electromagnetic noise,radiation,or high vacuum.In the field of actuators,the devices must maintain stringent accuracy specifications for displacement,force,and response times,among others.These new requirements present additional challenges in the compensation for or elimination of cross-sensitivities.Many state-of-the-art precision devices lose their precision and reliability when exposed to harsh environments.It is also important that advanced sensor and actuator systems maintain maximum autonomy such that the devices can operate independently with low maintenance.The next-generation microsystems will be deployed in remote and/or inaccessible and harsh environments that present many challenges to sensor design,materials,device functionality,and packaging.All of these aspects of integrated sensors and actuator microsystems requir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The main areas of importance are in the fields of materials science,micro/nano-fabrication technology,device design,circuitry and systems,(first-level)packaging,and measurement strategy.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harsh environments and investigates the required approaches.Examples of successful devices are also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harsh environments micro/nano-fabrication technology PACKAGING SENSORS
原文传递
低能离子束诱导Ag表面纳米金字塔微结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智利 刘卫国 +1 位作者 张锦 王蒙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利用离子柬溅射诱导实验方法,在单晶Si(100)基底上辅助沉积银膜,研究了低能Ar+离子束30。入射时,不同离子束能量和束流密度以及基底温度对Ag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基底温度下(32~100℃)辅助沉积银膜,膜层表面会呈... 利用离子柬溅射诱导实验方法,在单晶Si(100)基底上辅助沉积银膜,研究了低能Ar+离子束30。入射时,不同离子束能量和束流密度以及基底温度对Ag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基底温度下(32~100℃)辅助沉积银膜,膜层表面会呈现排列紧密、晶粒尺寸一致的金字塔状纳米结构.当温度升高时(32~200℃),纳米微结构横向尺寸λ2迅速增加,而粗糙度先减小(32~100℃)后迅速增大(100~200℃);当离子束能量1400eV、束流密度15~45uA/cm2时,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离子束束流密度的增大,纳米晶粒横向尺寸基本不变,粗糙度略有增加;当离子柬流密度为15μA/cm2、能量1000~1800eV时,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离子束能量的增加,银纳米结构尺寸增加,而表面粗糙度先增加,然后缓慢减小.自组织纳米结构的转变是溅射粗糙化和表面驰豫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制造技术 低能离子束刻蚀 自组装纳米结构 离子束辅助 银金字塔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纳米针尖反射靶的X射线显微系统
14
作者 宋健 牛耕 +3 位作者 刘俊标 赵伟霞 马玉田 韩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3-297,共5页
本文利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出曲率半径<100 nm的钨针尖,并在FEI Quantum 600型扫描电镜(SEM)中作为反射靶材以搭建微焦点X射线显微系统。通过SEM发射电子束轰击纳米钨针尖,以减少电子束和靶材的物理作用区域,进而减小X射线源的光斑... 本文利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出曲率半径<100 nm的钨针尖,并在FEI Quantum 600型扫描电镜(SEM)中作为反射靶材以搭建微焦点X射线显微系统。通过SEM发射电子束轰击纳米钨针尖,以减少电子束和靶材的物理作用区域,进而减小X射线源的光斑尺寸,实现高分辨率的X射线显微成像。采用线对卡来评价系统的最佳成像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加速电压30 k V、电子束束流120 n A、SEM的工作距离5 mm、放大倍数为100倍、探测器采集时间为180 s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优于1μm的分辨率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针尖制备 低能X射线显微技术 无损检测 电化学腐蚀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