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代谢相关MeSH词文本挖掘分析治疗咳嗽中药五味分类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查青林 余俊英 +5 位作者 余飞 郑光 郭洪涛 吕爱平 于峥 姜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6-618,共3页
目的:从代谢相关MeSH词挖掘分析治疗咳嗽中药五味分类的生物学特征,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学。方法:从古代本草文献中选取五味分类确定的治疗咳嗽中药,在Pubmed网站上搜索相关中药的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QualifieName为metabolism... 目的:从代谢相关MeSH词挖掘分析治疗咳嗽中药五味分类的生物学特征,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学。方法:从古代本草文献中选取五味分类确定的治疗咳嗽中药,在Pubmed网站上搜索相关中药的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QualifieName为metabolism的MeSH词数据,用卡方检验选取酸、苦、甘、辛、咸对比有差异的MeSH词,并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进一步处理,发现不同五味分类中药MeSH词关联网络特征。结果:酸味中药主要与氧化还原酶、混合功能加氧酶、醇氧化还原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肽水解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等代谢相关;苦味中药主要与糖基水解酶类、RNA指导的DNA聚合酶相关;甘味中药主要与泛素、植物蛋白相关;辛味中药主要与黄嘌呤氧化酶、肌球蛋白重链、绿色荧光蛋白相关;咸味中药主要与多酶复合物、聚酮合成酶相关。结论:中药五味分类在代谢方面有其自身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咳嗽 中药药性 医学主题词 文本挖掘
下载PDF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文艺 李海文 +1 位作者 刘凤斌 侯政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1183,共3页
20世纪以来,在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研究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被提到空前高度,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医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杠杆,揭示和阐明了中医思想文化的科学本质和内涵,产生了深刻的文化效应。其中,中药药性量化根据研究目的不同也在... 20世纪以来,在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研究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被提到空前高度,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医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杠杆,揭示和阐明了中医思想文化的科学本质和内涵,产生了深刻的文化效应。其中,中药药性量化根据研究目的不同也在不断分化和发展,它对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文章分别从四气、五味、归经3个方面对目前中药药性量化的方法学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同时,初步分析也显示在当今中药药性量化领域仍存在着量化等级标准不统一、赋分权重不统一、量化方法缺乏共识和权威推广等不足。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改善缺陷,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量化方法
原文传递
五味与五行配属理论与临床用药 被引量:7
3
作者 焦如春 邱凤喜 +1 位作者 叶超 马会霞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59-1361,共3页
针对目前中医药理论五味与五行配属的新见解,从文献及临床用药特点多方位进行分析,探究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根源,提出五味指导临床用药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并且结合临床实际,阐明五味理论诊治人体相关疾病的思维方法及用药特点,提高五味对... 针对目前中医药理论五味与五行配属的新见解,从文献及临床用药特点多方位进行分析,探究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根源,提出五味指导临床用药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并且结合临床实际,阐明五味理论诊治人体相关疾病的思维方法及用药特点,提高五味对临床用药方面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五行学说 临床用药
原文传递
五味与毒性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骆和生 魏炜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49-51,共3页
毒性的产生应有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五味,中药的功效和毒性均来自五味。在五味中有毒药物的数量以辛、苦味为多,甘味最少,酸、咸味居中。
关键词 五味 毒性
下载PDF
肾毒性中药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肾毒性中药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彪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S5期975-976,共2页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中肾毒性中药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肾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的毒性主要集...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中肾毒性中药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肾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肾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与其肾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肾毒性 肾毒性中药 四气 五味 归经 有效成分
下载PDF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6
作者 管冬元 方肇勤 +5 位作者 潘志强 卢文丽 刘小美 梁超 吴中华 苟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探索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方法。方法:试验人员经培训后,10人同步、盲法对黄柏等10味中药饮片和黄连解毒汤等6张小复方标准水煎剂以及小檗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溶液进行品味和打分及综合评价,并研究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的... 目的:探索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方法。方法:试验人员经培训后,10人同步、盲法对黄柏等10味中药饮片和黄连解毒汤等6张小复方标准水煎剂以及小檗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溶液进行品味和打分及综合评价,并研究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的方法。结果:(1)知母、黄柏、生栀子、生大黄、苦参、生黄芪、生晒参、淫羊藿、制附子、制吴茱萸等10味中药饮片五味检验结果多与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近似,但有较为准确的程度刻画与区分;个别药物如淫羊藿、制附子以苦味为主,而非《药典》所载的辛、甘;(2)首次对黄连解毒汤、大黄附子汤、左金丸、参附汤、吴茱萸汤、疗本滋肾丸等6个小复方的五味进行了检验与刻画;(3)首次对菝葜皂苷元、小檗碱、栀子苷、大黄酚、大黄素、淫羊藿苷、乌头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进行了检验与刻画,发现这些组分多与其对应饮片的五味近似,惟大黄素、大黄酚未能检出生大黄的苦味,而菝葜皂苷元的苦味也远弱于知母。结论:所建立的中药五味的标准化检验方法能准确、客观、量化地检出中药、中药小复方和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这对于验证已有中药五味及当代中药新药标准化研发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五味 药性 方法学 标准 中药有效组分
下载PDF
汤液经脏腑用药与五味生化关系探讨
7
作者 李永龙 蔺益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6-2069,共4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汤液经法图,对理解《伤寒论》方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汤液经法图的基础上,绘制了“汤液经法脏腑用药图”,并详细解释了体、用、化味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木之木、土之金、火之水等名词做了深入探讨。笔者多年...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汤液经法图,对理解《伤寒论》方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汤液经法图的基础上,绘制了“汤液经法脏腑用药图”,并详细解释了体、用、化味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木之木、土之金、火之水等名词做了深入探讨。笔者多年实践验证,临床应用具有显著疗效。文章为进一步理解汤液经法图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伤寒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汤液经法图 化味 五味 相生相克
原文传递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史伟 孙东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8-11,14,共5页
金元医家承《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对药性理论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从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理论的提出,五味与四气、升降沉浮、食疗本草的结合运用,四气含义的嬗变,七情相反配伍的禁忌,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以及药物理论体系... 金元医家承《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对药性理论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从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理论的提出,五味与四气、升降沉浮、食疗本草的结合运用,四气含义的嬗变,七情相反配伍的禁忌,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以及药物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发展了药性理论,指导后世的临证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 五味 四气
原文传递
论“以味选方” 被引量:3
9
作者 史欣德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6期74-76,共3页
从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五味所利、五利所害、方有五味、临床实践等几个方面,论证"以味选方"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与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 以味选方 五味 经方运用方法
下载PDF
古今中药性味不统一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效霞 王振国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成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四气 五味 性味
原文传递
以真实滋味标定中药五味的原因、困惑和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怡 秦旭华 +2 位作者 胡荣 鲍荟竹 李祖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66-1368,共3页
中药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五味既反应药物真实滋味,也反映药物作用特点。笔者提出以药物真实滋味来标定五味,希望改变五味标定依据混乱的现状,为探索味-效联系的物质基础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药 五味 标定 对策
原文传递
补泻在味
12
作者 张林庆 贾建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第10期64-64,67,共2页
文章从五味补泻角度出发,列举数种五味补泻理论并对其进行浅要分析,探索其应用原则,以期提高临床遣方用药水平。
关键词 五味 补泻
下载PDF
“苦寒”方药性效解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玉洁 张为佳 +10 位作者 Mayuree Tantisira 陈颖 金莉 王娅杰 Aree Wanasuntronwong 杨庆 翁小刚 朱晓新 周冰冰 郭琰 刘栩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30-1634,共5页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苦寒"清热泻火、"苦寒"燥湿、"苦寒"降泄、"苦寒"坚阴、"苦寒"健胃5个方面论述"苦寒"方药之功用。从"苦寒"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苦寒"清热泻火、"苦寒"燥湿、"苦寒"降泄、"苦寒"坚阴、"苦寒"健胃5个方面论述"苦寒"方药之功用。从"苦寒"冰伏之患、"苦寒"补阴之谬、"苦寒"伤阴之弊、"苦寒"损阳之势4个方面梳理"苦寒"方药使用之宜忌,并对"苦寒"中药药性溯源、传统功效分类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苦寒方药 四气五味
原文传递
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金涛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8-2431,共4页
文章通过探讨张元素对药物的认知思维,分析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其在“药类法象”的思维视角下,以“四气”和“五味”为基础,分析药物气味厚薄,辨明升降浮沉作用的趋势,以人体与天地四时比类的思维为基础,构建药物顺应天地... 文章通过探讨张元素对药物的认知思维,分析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其在“药类法象”的思维视角下,以“四气”和“五味”为基础,分析药物气味厚薄,辨明升降浮沉作用的趋势,以人体与天地四时比类的思维为基础,构建药物顺应天地四时的理论结构,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的药性理论。在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建构关系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厘清这一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精细化诊疗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五味 药类法象 升降浮沉 张元素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基于气味理论的酸甘化阴法本质探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景霞 杨旭 +5 位作者 张建军 黄斌 王淳 钟赣生 高琳 高学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75-2078,共4页
酸甘化阴法是酸味与甘味药物相合化生阴津的临床常用方法,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各世医家。其本质不仅有五味上的相合,亦有四气上的相偏,在阴阳中更可分阴阳,可为酸甘温润法、酸甘平润法、酸甘凉润法。酸甘化阴法所化之阴不仅有... 酸甘化阴法是酸味与甘味药物相合化生阴津的临床常用方法,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各世医家。其本质不仅有五味上的相合,亦有四气上的相偏,在阴阳中更可分阴阳,可为酸甘温润法、酸甘平润法、酸甘凉润法。酸甘化阴法所化之阴不仅有物质之阴,亦有功能之阴。文章基于气味理论对"酸甘化阴法"进行解读,在五味合和基础上加以四气的探讨,旨在揭示其内涵,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甘化阴 气味理论 四气五味
原文传递
基于象思维重新认识中药五味五行配属理论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郝永龙 陈美荣 +1 位作者 刘向红 王静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793-4796,共4页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建构和临床实践的思维基础,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应用象思维分析认为《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是不准确的,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关于五味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比较恰当。...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建构和临床实践的思维基础,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应用象思维分析认为《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是不准确的,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关于五味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比较恰当。即辛味属木,酸味属金,甘味属土,咸味属火,苦味属水。经过重新论证的五味五行配属关系,不仅符合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特性,对临床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五味五行配属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敏 劳慧敏 +1 位作者 陈鲁 宋卫娜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文献中小儿功能性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文献,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然后对筛选出的用于治疗小儿...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文献中小儿功能性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文献,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然后对筛选出的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方剂进行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处方171首,得到了方剂中药物的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7个,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15个,新处方5个。结论: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药物四气以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归于脾、胃经,核心药对有玄参-生地黄、玄参-麦冬、麦冬-生地黄,新方治以运脾消食、疏肝理气、生津润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小儿功能性便秘 四气五味 归经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嘉瑞 郭位先 +1 位作者 张晓朦 张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6次)、平性(6763次)、寒性(3942次)、热性(95次);就五味而言,苦味药物频次最多(15 260次),其次为甘味(10 810次)、辛味(10 453次)、酸味(2794次)、咸味(1651次)、淡味(1203次)、涩味(186次);就归经而言,肝经频次最多(14 237次),其次为肺经(10 452次)、脾经(10 061次)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以温、凉药为主,甘、辛味药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与颜正华用药平和轻灵特点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颜正华 中药 四气五味 归经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冯文战 李光霞 +4 位作者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9期2783-2785,共3页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中医药疗法 临床中药学 中药基础理论
下载PDF
论中药基本理论的研究思维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建生 胡还甫 +2 位作者 李钟文 衣伟锋 欧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0期2087-2088,共2页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基本理论 药性理论 五味理论 研究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