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商人举选权利考略 被引量:4
1
作者 宋军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唐前期承前代之余绪,商人举选权利被剥夺,教育权利亦受极大遏制。唐中期以后,商人及其子弟逐渐可入官私学读书,并参加科举得官入仕。这是衡量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唐前期承前代之余绪,商人举选权利被剥夺,教育权利亦受极大遏制。唐中期以后,商人及其子弟逐渐可入官私学读书,并参加科举得官入仕。这是衡量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资参考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商人入仕之途至此发生实质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商人 科举 铨选
下载PDF
进士“浮薄”词义流变与中晚唐士人的科举认知
2
作者 韩璐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69,共9页
唐代“浮薄”一词常与“进士”相关联,但该词最早并非运用在科举领域。安史之乱以后,其惯用语境发生迁移,从六朝品评之用转入科举视域,并在中晚唐时期关于科举改革的多次讨论中得到频繁使用,从品评人物声名到评价考生之德行与政治实践能... 唐代“浮薄”一词常与“进士”相关联,但该词最早并非运用在科举领域。安史之乱以后,其惯用语境发生迁移,从六朝品评之用转入科举视域,并在中晚唐时期关于科举改革的多次讨论中得到频繁使用,从品评人物声名到评价考生之德行与政治实践能力,以及作为空疏之学的代名词来唤起朝堂上下对“实学”的重视。在此过程中,“浮薄”逐渐成为“进士”的典型标签,其词语内涵也不断被注入新的要素,呈现出一种逐渐堆叠、累积并最终糅合的状态。通过梳理该词内涵逐步丰富化的情况,可以揭示中晚唐时期科举文化的两点事实:其一是考生长期所受的教育、备考模式与唐王朝后期真正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其二是中晚唐士人曾力图从改革科举入手重振国势,虽未能成功,但这种努力仍可反映出唐人对科举的认识存在反思与深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科举 浮薄 取士
下载PDF
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7,共7页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 制举 科目 考试 取士
下载PDF
从考课到经济责任审计:历史进程与演化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邢维全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75-81,共7页
考课制度是我国古代对政府官员实施经济监督的基本制度,其发展横跨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考课制度与我国国家审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官员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从古代考课制度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 考课制度是我国古代对政府官员实施经济监督的基本制度,其发展横跨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考课制度与我国国家审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官员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从古代考课制度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演化过程,既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官员监督手段的相似性,也反映了其根本政治诉求的强烈反差。考课制度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先行形态和历史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课制度 官员考核 经济责任审计 国家审计 上计制度 经济监督 干部考核 监察制度
下载PDF
“刑官”的知识结构解析——当代中国法律人职业化的历史透视(二) 被引量:3
5
作者 任喜荣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4年第3期134-148,共15页
知识在职业群体的界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特定群体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群体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和制度的特性 ,也可以使我们深刻的理解群体的功能和作用。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刑官知识结构和籍此探索刑官文化在现代... 知识在职业群体的界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特定群体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群体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和制度的特性 ,也可以使我们深刻的理解群体的功能和作用。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刑官知识结构和籍此探索刑官文化在现代延传的一般性前提。探寻刑官的知识结构 ,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 :其一是刑官任官前的一般知识储备 ,这可以从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出发 ;其二是刑官行使职权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这可以从国家对各级刑官制度化的选任和考课的基本要求来分析 ;其三是刑官总体的知识取向 ,这可以从国家和刑官本人如何消解司法风险来分析。研究结果提醒我们 ,强调法律人的道德责任以及加大司法风险的程度 ,并不必然有利于职业群体的形成 ,甚至可能成为我们从知识的专门性出发所进行的专业化努力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工作者 职业化 知识结构 刑官 司法机构 科举考试 知识储备
原文传递
宋代广西的考试选官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蓝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宋代广西的考试选官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主要表现在考选形式的多元化、考试场所的创辟和考试保障制度的实施等方面。这些成就的取得 ,是与当时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地方文化的发达。
关键词 宋代 广西 考试 选官制度 考场 考试形式 人口 考试保障制度 外来文化 地方文化 学校教育
下载PDF
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被引量:1
7
作者 董俊峰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4-39,共6页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则是隋唐以来中国的一个创造。它从肇始至废除历经1300年,为隋唐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具有良好的儒学素养的高素质后备官员,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一制度...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则是隋唐以来中国的一个创造。它从肇始至废除历经1300年,为隋唐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具有良好的儒学素养的高素质后备官员,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一制度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文章通过对科举考试发展演变历程的追溯,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指出其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选官制度 士人
下载PDF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培锋 齐陈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3,共6页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虽沿袭唐制,但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朝廷选官的需要,致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有了诸多变化,考试规定更为严密。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远大于唐,举士身份也日益向中小地主阶层倾斜,反映了宋代封建...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虽沿袭唐制,但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朝廷选官的需要,致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有了诸多变化,考试规定更为严密。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远大于唐,举士身份也日益向中小地主阶层倾斜,反映了宋代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宋代的"恩荫之滥",也促使"冗官"大量产生,造成吏治败坏,影响王朝统治和人民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举制 殿试制度 中小地主 冗官
下载PDF
科举制度下南宋士人的词科心态
9
作者 王妮 《天中学刊》 202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科举制度至南宋而逐渐稳定,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而博学宏词科是南宋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进阶捷径,因而词科在南宋格外引人注意。南宋士人对词科的复杂心态见诸文字者有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三洪为代表,以追攀与自得为主;中期较... 科举制度至南宋而逐渐稳定,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而博学宏词科是南宋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进阶捷径,因而词科在南宋格外引人注意。南宋士人对词科的复杂心态见诸文字者有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三洪为代表,以追攀与自得为主;中期较为复杂,批评者有之,以衣钵自许者有之,而大多数或为兼持两端者;后期词科虽近50年未录取一人,而积极备考者仍不绝,其感情表达最直接者以王氏父子为主,王氏父子以考中词科为誓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词科 南宋 士人 心态
下载PDF
寻找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裕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从大视野的角度观察问题,可以准确把握某些看似平常事件的历史地位。由此认定,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是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它起了三大作用:第一,确立了全新的官僚政治体制;第二,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三... 从大视野的角度观察问题,可以准确把握某些看似平常事件的历史地位。由此认定,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是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它起了三大作用:第一,确立了全新的官僚政治体制;第二,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三,推动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从大视野的角度观察与此相关的两个问题:录取特奏名进士和恩荫制度,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它们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特奏名 恩荫
原文传递
继承与开新之间——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嬗替与结构变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文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168,共15页
晚清总理衙门、外务部与民国初年外交部在人事关系上一脉相承,但随时代变迁、制度因革,其官员来源与结构有着巨大差异。总理衙门从经历科举考试的六部官员中考试选任官员,他们多由"正途出身";外务部继承总理衙门的制度,然在1... 晚清总理衙门、外务部与民国初年外交部在人事关系上一脉相承,但随时代变迁、制度因革,其官员来源与结构有着巨大差异。总理衙门从经历科举考试的六部官员中考试选任官员,他们多由"正途出身";外务部继承总理衙门的制度,然在1906年科举停废的背景之下,改变原有的考试之法,施行奏调。此后五年内,留学生、驻外人员、同文馆与译学馆学生、举贡考试合格者,通过奏调或考试、掣签的方式,进入外务部任职,后科举时代外务部官员结构逐渐多样化。辛亥革命之后经南北和议成立的民国政府,将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人员多从外务部留任,但大量裁汰原总理衙门官员、举贡考试人员及留日学生,通晓外语、有驻外经验者构成外交部官员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一个成长、选任皆具相对独立特征的职官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务部 民国外交部 后科举时代 选官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永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经过近四千年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考核标准,提出了对各类不同职务官吏分类考核,以及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行政监察体系、澄清吏治、奖...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经过近四千年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考核标准,提出了对各类不同职务官吏分类考核,以及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行政监察体系、澄清吏治、奖勤罚懒,扬善排恶,激励官员勤政廉洁,提高政府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官吏考课中的一些制度、方法和技术,与今天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找出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吏考课 特点分析 干部考核 历史启示
下载PDF
从考试机关到人事机关 民国考试院的理念与现实 被引量:4
13
作者 聂鑫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5-582,共18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设置了中央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这一方面是基于五权宪法的"国父遗教",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传统科举取士的文化。考试院的职权范围并不限于狭义的考试(考选)权,还有人事(铨叙)权。在考试院体制的...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设置了中央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这一方面是基于五权宪法的"国父遗教",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传统科举取士的文化。考试院的职权范围并不限于狭义的考试(考选)权,还有人事(铨叙)权。在考试院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治现实的变化,以及中华民国宪法的拟定,考试院的组织与职权也屡有变更。1946年宪法与1947年《考试院组织法》所最后确立的考试院体制,不尽符合孙中山的理念,也有别于传统中国或现代西方的范式。关于考试院制度有很多争议,集中在考试院行使人事权之正当性、考试院应采首长制还是委员制、人事一条鞭与地方自治的矛盾、文官考选是否分省区定额、对民意代表应否通过考选铨定资格等问题上。研究民国考试院制度的形成与矛盾,对于当代中国考试、人事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完善,亦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院 考选 铨叙 人事一条鞭
原文传递
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伯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功令文字,发轫于明初,发展变化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基本定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体,八股文本不属于文学范畴,仅为考试而设,但明清两代的读书人若欲出仕,就必须钻研其技法,以赢得考官的青睐,争来获隽的荣...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功令文字,发轫于明初,发展变化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基本定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体,八股文本不属于文学范畴,仅为考试而设,但明清两代的读书人若欲出仕,就必须钻研其技法,以赢得考官的青睐,争来获隽的荣耀,打通仕途的入口。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影响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撰文吟诗也无不有八股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从而令这一考试文体与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影响了两代士人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明清文学 士人心态 文官制度
原文传递
“最后的东学西渐”——十九世纪中国科举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涛 李群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94-98,共5页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然而,当西方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精华并使之制度现代化的同时,中国科举制度却在自己的故乡走向了衰亡。分析两者不同命运的目的在于揭示考试制度与...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然而,当西方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精华并使之制度现代化的同时,中国科举制度却在自己的故乡走向了衰亡。分析两者不同命运的目的在于揭示考试制度与社会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文官制度 八股取士 现代化
下载PDF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韩愈三应博学宏词科考辨
16
作者 陈勤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韩愈自云“三选于吏部卒无成”,是指他曾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但均以落选告终。对此“三选”的详情,诸家所说不一,以致对韩愈相关生平和作品的系年混乱。结合唐代举选制度和韩愈进士及第于贞元八年春的生平履历,结合同期应试的李观... 韩愈自云“三选于吏部卒无成”,是指他曾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但均以落选告终。对此“三选”的详情,诸家所说不一,以致对韩愈相关生平和作品的系年混乱。结合唐代举选制度和韩愈进士及第于贞元八年春的生平履历,结合同期应试的李观作品《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可知韩愈第一次参选博学宏词科冬集于贞元八年冬,考试在贞元九年春;从韩愈的《与崔立之书》和《上考宏词崔虞部书》的有关表述,结合洪兴祖《韩子年谱》考证此次试题《太清宫观紫极舞赋》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推断韩愈第二次参选宏词科冬集于贞元九年冬,考试也在贞元九年冬,著名的《颜子不贰过论》便为此次应试之作;从《祭兄子十二郎老成文》《上宰相书》的内容和创作时间,结合试题之一的《冬日可爱诗》内容和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的旧注,推断韩愈第三次参选宏词科冬集于贞元十年冬,考试也在贞元十年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博学宏词科 选官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下载PDF
科举制度对于完善中国古代吏治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年第3期132-134,共3页
自科举制度成为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手段后,较为彻底地消除了选官任官的世袭特权,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官僚队伍中。同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官吏的行政能力和清正廉明意识,对古代的吏治具有完善作用。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古代 吏治 官员
原文传递
日、唐律令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邵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59,共4页
通过日、唐律令官人出身制度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日本的贡举(科举)实际上是作为荫位制的一种附属形式而存在,从这个侧面可以发现日、唐政体的异同,探究古代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荫位 科举 官人出身方式 政体运营
下载PDF
义利与天命:明代中后期士人举业心态钩沉
19
作者 张昊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科举制度在明代逐渐完善并发展至鼎盛阶段,因其制度本身尚存在不足之处,加之明代浓厚的功名风气影响,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科举竞争压力愈发激烈。与此同时,明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市井生活对于人们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惑与压力相互作用使得... 科举制度在明代逐渐完善并发展至鼎盛阶段,因其制度本身尚存在不足之处,加之明代浓厚的功名风气影响,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科举竞争压力愈发激烈。与此同时,明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市井生活对于人们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惑与压力相互作用使得明代中后期的士人在举业过程中的心态变得尤为复杂。通过对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术学风、官学教育等方面的考察,大体可以钩沉出明代中后期士人的三种举业心态:即功利心态、天命心态、抵触心态,从而更为全面和立体地认识明代士人的举业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举业心态 专经取士 科举学风
下载PDF
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取决于相应的干部考核制度——对我国成功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廷弼 《桂海论丛》 2004年第4期85-87,共3页
文章通过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阶段的具体分析,得出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功实施的启示,即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取决于相应干部考核制度;并结合国内外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范例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现状。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发展战略 成功实施 干部考核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