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 被引量:29
1
作者 乔全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方言》2003,147-160)的续篇,进一步论证千余年来有种种现象表明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
关键词 晋语 官话 语音 韵母 合口呼 汉语方言
原文传递
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共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史秀菊 史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0-64,70,共6页
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兀/乃"与结构助词"的"具有语法共性,与普通话"这"相比,绛县方言的"这"更加虚化,已能自由出现在关系从句甚至无核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q... 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兀/乃"与结构助词"的"具有语法共性,与普通话"这"相比,绛县方言的"这"更加虚化,已能自由出现在关系从句甚至无核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兀/乃"比"这"的虚化更加彻底,远指功能已经消失。"这"、"兀/乃"的结构助词功能应该经过重新分析。但"这"、"兀/乃"还不能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是其指示功能还存在,宾语位置的非定指特点使得指示词的出现还不自由。在形容词后"这"、"兀/乃"与"的"没有语法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绛县方言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下载PDF
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三)——见组细音字的超前演变 被引量:8
3
作者 乔全生 崔容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95,共7页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的续篇。《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二)主要讨论了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滞后的一面。本文主要讨论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超前演变的一面。晋方言见组细音字声母的超前演变主要表现为读舌尖中...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的续篇。《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二)主要讨论了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滞后的一面。本文主要讨论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中超前演变的一面。晋方言见组细音字声母的超前演变主要表现为读舌尖中塞音t、t',舌尖后塞擦音ts、ts',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ts、ts'、s。晋方言见组细音字读舌尖中塞音和舌尖后塞擦音是声母自身推链作用的结果,读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是元音高化及舌尖化引起的音系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演变很晚才发生,至今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方言 非同步发展 见组细音字 超前演变
下载PDF
山西方言的特指疑问句(二) 被引量:8
4
作者 史秀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2-66,共5页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官话 特指疑问句 疑问代词
下载PDF
陕北吴堡话构词法的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邢向东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8-45,共8页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q...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吴堡话 构词法
下载PDF
山西方言语汇的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建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山西方言语汇,指的是山西方言里"语"的总汇。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四字格俗成语,这些"语"带有鲜明的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地方习俗等浓郁的文化特点,它活跃在人... 山西方言语汇,指的是山西方言里"语"的总汇。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四字格俗成语,这些"语"带有鲜明的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地方习俗等浓郁的文化特点,它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语汇处在急剧的演变之中。如果不尽快启动抢救工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可能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大量消亡,甚至会给地方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方言语汇 语言特点 文化特点 抢救
下载PDF
山西话言语测听双音节词表的编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艳红 张芩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720-722,共3页
目的根据言语测听的要求,编制山西话言语测听双音节词表。方法按山西方言分区法,把山西划分为七个片,每个片选一个代表地,参照地方志,选取当地非普通话词,结合《汉语测听词表》及《汉语最低听觉功能测试》中双音节词,经过多次筛选制定... 目的根据言语测听的要求,编制山西话言语测听双音节词表。方法按山西方言分区法,把山西划分为七个片,每个片选一个代表地,参照地方志,选取当地非普通话词,结合《汉语测听词表》及《汉语最低听觉功能测试》中双音节词,经过多次筛选制定双音节词表。结果每个方言区编制出一张双音节词表,共七张表,每表50个词,所有表格均体现平衡、高频、普适的特点。表中词汇在当地人群中均有很好的复述率(≥90%)。结论所编词表经过验证,初步适合山西方言人群应用,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言语测听 双音节词表
下载PDF
“走西口”与颇具特色的包头方言 被引量:5
8
作者 胡云晖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97-100,共4页
包头方言的形成,与"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
关键词 走西口 包头方言 山西方言 古汉语 蒙古语词
下载PDF
从青海方言与山西方言的比较研究看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9
作者 张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3期39-42,共4页
语言,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记录和保存着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方言,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地方文化,其本身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的活态民俗事象。该文以青海方言与山西方言的比较研究为重点,从亲属称谓、古汉语词、谚语、惯用语和禁忌语... 语言,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记录和保存着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方言,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地方文化,其本身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的活态民俗事象。该文以青海方言与山西方言的比较研究为重点,从亲属称谓、古汉语词、谚语、惯用语和禁忌语等语言事象入手,描绘了青海山西两地方言文化异彩纷呈的独特文化图景,体现了两地传承各自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该文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思考保护、传承与发展方言及方言文化的现实路径: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推动方言的全方位传播,维护语言的多样性,有效保护方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积极寻求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山西方言 青海方言 语言民俗 文化传承 地方文化
下载PDF
河北涿怀方言比况助词“也似的”及其演变过程
10
作者 宗守云 马晓晴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48,共19页
河北涿怀方言助词“也似的”用来表示比况,是比况助词。“也似的”具有本体依附特征,用来表达主体和比况对象具有内在相似性。“也似的”具有消极意义倾向,这一特征和其他晋语地区一致。河北涿怀方言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不VP也似的”构式... 河北涿怀方言助词“也似的”用来表示比况,是比况助词。“也似的”具有本体依附特征,用来表达主体和比况对象具有内在相似性。“也似的”具有消极意义倾向,这一特征和其他晋语地区一致。河北涿怀方言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不VP也似的”构式,意为“一定会VP的”,是认识情态构式。“也似的”是在近代汉语中形成的比况助词,是蒙古语影响的产物,在晋语中固化为消极意义,是隐含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河北涿怀方言中又进一步发展出“不VP也似的”构式,是方言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涿怀方言 晋语 比况助词 “也似的”
下载PDF
山西的枣文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小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8-62,共5页
本文系统地描绘了山西枣文化的盛况,展示了有关枣文化的语汇情况,充分说明了山西方言中有深厚的特别的有关枣文化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 红枣文化 山西方言 文化积淀
下载PDF
自媒体视野下山西方言短视频传播对策研究
12
作者 李萍 苏炜 蔺若晨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0-93,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梳理自媒体视野下山西方言发展现状,发现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传播存在传播状况不佳、盈利化、娱乐化、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发布门槛低、利益驱使、大众盲目助推、平台政策与技术等角度深挖山西方言短视频传播问... 文章通过分析梳理自媒体视野下山西方言发展现状,发现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传播存在传播状况不佳、盈利化、娱乐化、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发布门槛低、利益驱使、大众盲目助推、平台政策与技术等角度深挖山西方言短视频传播问题背后的规律,总结自媒体时代山西方言短视频传播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政府、自媒体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建议,形成促进山西方言短视频健康规范化发展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山西方言类短视频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自媒体平台 抖音 传播问题及对策
下载PDF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山西方言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苗艳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57-160,共4页
主要通过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了山西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学术和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信息高科技发展和国际文化本土化研究的今天,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的跨学科研究,抓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良机,通过服... 主要通过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探讨了山西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学术和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信息高科技发展和国际文化本土化研究的今天,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的跨学科研究,抓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良机,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多种路径,实现山西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保护背景 山西方言 活态保护
下载PDF
山西方言与汉语语音史上的tsi(-)类音节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为民 乔全生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34-39,95,共7页
卷舌ts类声母能否和i相配是事关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研究的重要观念。本文以山西霍州方言的tsi(-)类音节、汾河片方言"说"字白读音的演变及汾阳方言假开三、咸山开三知章组今读舌面音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ts和i相配不仅在... 卷舌ts类声母能否和i相配是事关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研究的重要观念。本文以山西霍州方言的tsi(-)类音节、汾河片方言"说"字白读音的演变及汾阳方言假开三、咸山开三知章组今读舌面音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ts和i相配不仅在客家方言存在,在北方山西方言中也存在,甚至在山西方言的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由此反观汉语语音史,tsi(-)类音节不仅在汉语语音史上出现过,甚至持续了近千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汉语语音史 知庄章
下载PDF
从意义到形式——晋语临县方言个体量词“个、且、搭”的语义分析
15
作者 任宇鑫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临县方言个体量词“个[ku■^(22)]、且[■^(h)■^(312)]、搭[tɑ^(312)]”在计量功能的基础上还带有情态色彩,是表达主观性的手段之一。以情态色彩的动态义和静态义划分,量词“个”和“且”的情态色彩是动态的,情态色彩受名词语义的限制... 临县方言个体量词“个[ku■^(22)]、且[■^(h)■^(312)]、搭[tɑ^(312)]”在计量功能的基础上还带有情态色彩,是表达主观性的手段之一。以情态色彩的动态义和静态义划分,量词“个”和“且”的情态色彩是动态的,情态色彩受名词语义的限制;量词“搭”的情态色彩是静态的。“且”和“搭”是近义量词,受其本身的情态色彩影响,二者在互动交际中表达贬义评价。这两个近义量词的区别在于量词“搭”的主观性强于量词“且”,词缀“圪”在与量词组合时具有强调作用;量词“搭”的修饰重心在人、物的属性,个体性更为显著,其词源来自“疙瘩”的实体隐喻;量词“且”的语义范围大于量词“搭”,修饰重心在于人和物的类型以及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量词 情态色彩 评价语义 主观性
下载PDF
山西灵丘方言语气词探究
16
作者 李君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属于晋语五台片的一个方言点。灵丘方言中有“哩”“兰”“呀”“哇”“下”“么”“外”7个较为常用的语气词,它们的用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语气和感情丰富。这些语气词除了可以在句末单独使用,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属于晋语五台片的一个方言点。灵丘方言中有“哩”“兰”“呀”“哇”“下”“么”“外”7个较为常用的语气词,它们的用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语气和感情丰富。这些语气词除了可以在句末单独使用,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具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灵丘 方言 语气词 用法
下载PDF
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凯 张燕霞 张芩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的测试结果与普通话组有无差异,并探讨本套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应用时的复测信度。方法选取山西省的5个方言区,每个区选取母语为方言的"耳科正常"受试者12名,在10dB ... 目的分析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的测试结果与普通话组有无差异,并探讨本套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应用时的复测信度。方法选取山西省的5个方言区,每个区选取母语为方言的"耳科正常"受试者12名,在10dB HLSpeech给声强度下依次测试22张词表,每位受试者词表测试顺序相同;10-20天后在与第一次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试,记录每张表的识别率得分。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言组总体测试得分与普通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示除并州片外其他几个方言区前后两次测听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个方言区总体初测得分65.0%±14.6%,复测得分67.2%±12.1%,临界差值15.9%,各个方言区临界差值12.9%-17.8%。结论本套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组测试结果与普通话组有差异,方言区人群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应超过该方言区的临界差值,才能认为所做听力学干预措施有效;学习效应对单音节表测听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晋语 言语测听 单音节 复测信度
下载PDF
河北保定方言呼母作[_(c)po]词源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桑宇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
母亲称谓形式在汉语方言中表现多样,河北方言不但有呼母作“嬷[_(c)mo]”音的情况,还有诸如保定中部地区呼母作[_(c)po]音的情况,此类读音形式在南方方言尤其闽语比较多见,但两者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河北保定方言呼母作[_(c)po]音的情... 母亲称谓形式在汉语方言中表现多样,河北方言不但有呼母作“嬷[_(c)mo]”音的情况,还有诸如保定中部地区呼母作[_(c)po]音的情况,此类读音形式在南方方言尤其闽语比较多见,但两者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河北保定方言呼母作[_(c)po]音的情况是在汉语与蒙满语言接触背景下形成的,其来源并非汉语“婆”字,而是来源于蒙古语■[mo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河北方言 晋语
下载PDF
中古入声韵在安泽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演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变亲 邢宵瑜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9-94,共6页
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入声韵,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的入声韵相比有同有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咸摄、曾摄入声韵主元音与晋东南晋语入声韵保持一致;山摄、宕摄、江摄入声韵主元音则是延续源方言入声韵的特色;深摄、臻摄、梗... 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入声韵,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的入声韵相比有同有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咸摄、曾摄入声韵主元音与晋东南晋语入声韵保持一致;山摄、宕摄、江摄入声韵主元音则是延续源方言入声韵的特色;深摄、臻摄、梗摄和通摄入声韵主元音的演变既有对源方言的保留,同时也受晋东南晋语和普通话的辐射。这种同异现象是受源林州方言、晋东南晋语及普通话共同影响的结果。对安泽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入声韵的研究可以为山西移民方言学提供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安泽方言 移民方言 入声韵
下载PDF
常德沧山话的指示代词“兀”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前师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兀"是见于宋元文献的指示代词。山西、陕西等省多地方言里,"兀"主要表远指,湖南双峰话"兀"也表远指,常德沧山话"兀"主要表近指。沧山话里"兀"因用法和语义的不同而发生变读。沧山... "兀"是见于宋元文献的指示代词。山西、陕西等省多地方言里,"兀"主要表远指,湖南双峰话"兀"也表远指,常德沧山话"兀"主要表近指。沧山话里"兀"因用法和语义的不同而发生变读。沧山话和双峰话里的"兀"是北方移民南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北方方言 山西方言 沧山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