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良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不记述具体的人的活动,但却具有深层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在寂寥中所产生的幽深静穆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宇宙感。寂寥境界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气质的方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寂寞 倪瓒 艺术精神 无生智慧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倪瓒绘画的程式研究——以《渔庄秋霁图》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凯 徐子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102-105,共4页
绘画的程式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归纳总结、独创出的规范化的、类型化的形式技巧,画家艺术个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自我艺术程式的存在。倪瓒的绘画在树法、石法、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组成了倪瓒画面疏朗清雅、空荡冷寂、超逸... 绘画的程式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归纳总结、独创出的规范化的、类型化的形式技巧,画家艺术个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自我艺术程式的存在。倪瓒的绘画在树法、石法、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组成了倪瓒画面疏朗清雅、空荡冷寂、超逸萧疏的意境。《渔庄秋霁图》是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树、石、构图、书法落款等程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倪瓒的绘画艺术程式,有利于对倪瓒的绘画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渔庄秋霁图》 程式 构图
下载PDF
倪瓒山水画对老庄“绝圣弃智”思想的涵容
3
作者 王力 孙斐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元代的文化思想与士人心态与魏晋时代具有内在审美的“同构”特质,而魏晋之风是在老庄“绝圣弃智”思想的继承与思辨中形成的。处此语境中的倪瓒,一方面继承了魏晋“士气”的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在继承马夏“极简化”绘画艺术风格的同时,... 元代的文化思想与士人心态与魏晋时代具有内在审美的“同构”特质,而魏晋之风是在老庄“绝圣弃智”思想的继承与思辨中形成的。处此语境中的倪瓒,一方面继承了魏晋“士气”的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在继承马夏“极简化”绘画艺术风格的同时,在构图中又强调隔字,不仅隔出了近景和远山,也隔断了观赏者的感官经验,凸显了“被抛”在世的生命困境,形成了“萧疏荒寒”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正是倪瓒从精神及思想上对老庄思想“绝圣弃智”“离形去知”的续接,也因此完成了对“古意”的涵容以及“形简而意丰”的美学思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圣弃智 倪瓒 山水画 美学思辨
下载PDF
倪瓒与方外人士交往考
4
作者 张文东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46,共4页
身临元末乱世,倪瓒的一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后世多赋予他超然物外的高士形象,以至模糊了倪瓒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深入历史事实和考据文献,探究倪瓒的成长经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旨在还原一个真实具体的倪瓒形象,超越关于他的理想... 身临元末乱世,倪瓒的一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后世多赋予他超然物外的高士形象,以至模糊了倪瓒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深入历史事实和考据文献,探究倪瓒的成长经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旨在还原一个真实具体的倪瓒形象,超越关于他的理想化、刻板化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倪瓒作为一位拥有独立人格的书画家如何受到复杂社会背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诗画 探寻 交游
原文传递
诗画互证:倪瓒山水画“有”“无”相生的哲学精神
5
作者 黄家庭 崔海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71-75,共5页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展,故一生充满忧患,此可以儒家的“有”来概括。故以诗入画,诗画互证,可以窥见倪瓒的山水画不仅深含“中和”的意蕴之美,而且寄托了他对圣贤的自许和对理想社会的殷殷期盼,达到了“有”“无”辩证的儒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道家 儒家 中和
下载PDF
“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 被引量:3
6
作者 段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99-101,共3页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quo...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逸笔 逸气 逸格
下载PDF
论倪瓒文艺思想的演变
7
作者 左东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04,共14页
倪瓒的文艺思想既有横向的立体丰富性,也有纵向发展的过程性。在其青年的形成期受到家庭及师辈张雨的影响,体现为进取受压抑的愤懑与向往超脱的闲适两种倾向;在其中年的转折期经历战乱漂泊的遭遇,呈现为慷慨激烈的情感宣泄与交游唱和的... 倪瓒的文艺思想既有横向的立体丰富性,也有纵向发展的过程性。在其青年的形成期受到家庭及师辈张雨的影响,体现为进取受压抑的愤懑与向往超脱的闲适两种倾向;在其中年的转折期经历战乱漂泊的遭遇,呈现为慷慨激烈的情感宣泄与交游唱和的轻松放达两个侧面,并逐渐由前者向后者转换;在其晚年的成熟期则是将风骨气节的展现与空灵洒脱的书写相结合,形成倪瓒独特的“逸品上”的格调与境界。此乃倪瓒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元明易代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文艺思想 逸品境界
下载PDF
元代画家倪瓒绘画风格成因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文静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6-41,共6页
倪瓒善画山水、枯木、竹石、墨竹,其笔法挺拔,疏朗有致,师法自然,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形成了萧散超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倪瓒的绘画风格是承接在元以前的文人画传统之上,是文人画发展到元代由元代特殊的社会形态等客观因... 倪瓒善画山水、枯木、竹石、墨竹,其笔法挺拔,疏朗有致,师法自然,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形成了萧散超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倪瓒的绘画风格是承接在元以前的文人画传统之上,是文人画发展到元代由元代特殊的社会形态等客观因素和倪瓒独特的性格特征、美学思想等主观因素共同造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画家 倪瓒 艺术风格 绘画技法 超逸
下载PDF
从世界英语理论看中国古诗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以倪瓒诗文英译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海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87,共7页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英语变体,世界英语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世界英语理论认为,英语输出应向标准英语看齐,输入则应能接纳不同的英语变体。以这一理论指导倪瓒诗文翻译实践发现:中国古代诗文的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负...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英语变体,世界英语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世界英语理论认为,英语输出应向标准英语看齐,输入则应能接纳不同的英语变体。以这一理论指导倪瓒诗文翻译实践发现:中国古代诗文的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可以有两种策略,即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注重源语情志的表达,以更好地引起目标语读者的情感共鸣;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则可更多使用带源语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以传达源语的文化身份为主。这也恰好符合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文化理解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英语 翻译 文化负载词 倪瓒
下载PDF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132-134,共3页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元末 题画诗
下载PDF
《水竹居图》与倪瓒早期山水画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静淼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106,共11页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是倪瓒早期山水画作品,此图与倪瓒成熟时期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画中物象繁密,笔法工整细致,技法基本属于董源一派,构图也没有后期"一河两岸"的图式特点。倪瓒1345年创作《六君子图》时,其画...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是倪瓒早期山水画作品,此图与倪瓒成熟时期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画中物象繁密,笔法工整细致,技法基本属于董源一派,构图也没有后期"一河两岸"的图式特点。倪瓒1345年创作《六君子图》时,其画风与笔法发生了变化,"一河两岸"图式基本形成,但此时的笔墨技法仍有董源一派的影子。直至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才完全形成典型的倪瓒山水画独特样式。倪瓒的山水画风格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圆到方、由生机盎然到萧疏枯寂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绝尘冷逸、清雅简淡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竹居图 倪瓒 早期山水画 画法
原文传递
倪瓒书画题跋略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梦丽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48-153,共6页
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不仅在绘画上有卓越成就,他还是元末隐逸书家的代表。他以天然古淡的书法风格与其“不食烟火”的特殊个性,将诗书画一体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从倪瓒绘画中的书法题跋入手,着重分析倪瓒小楷书法的独特气质、书法... 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不仅在绘画上有卓越成就,他还是元末隐逸书家的代表。他以天然古淡的书法风格与其“不食烟火”的特殊个性,将诗书画一体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从倪瓒绘画中的书法题跋入手,着重分析倪瓒小楷书法的独特气质、书法风格与绘画意境的合璧以及作品中的钤印,以期为倪瓒书法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题跋 书法 钤印
下载PDF
论倪瓒的“不求形似”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25-127,共3页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把中国文人画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文章通过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书写“逸气”的笔墨造型观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空间视觉造型构成,展现了其文人的价值与形态。
关键词 倪瓒 绘画 造型观 情感表达
下载PDF
论倪瓒思想中的儒道佛因素及其嬗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少卿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8-73,共6页
倪瓒一生的思想嬗变过程,受元代士人整体性退避风尚影响,"弃家"是其前后思想嬗变的一个契机和分界点,由前期的"道"为主变为后期的以"佛道并存"且"以佛为重"。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对他山水画风的... 倪瓒一生的思想嬗变过程,受元代士人整体性退避风尚影响,"弃家"是其前后思想嬗变的一个契机和分界点,由前期的"道"为主变为后期的以"佛道并存"且"以佛为重"。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对他山水画风的形成和加强也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山水画 风格 思想嬗变
下载PDF
由“法”到“意”的飞跃——倪瓒山水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惠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3期96-101,共6页
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家倪瓒作品的解读,从其独特的山水构图程式及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探究倪瓒的山水之境及其中透露出的文化讯息;关注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此际,画家由对自然之形、绘画之“法”的讲究到画面内在意味的探索,并从此种转换中探寻中... 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家倪瓒作品的解读,从其独特的山水构图程式及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探究倪瓒的山水之境及其中透露出的文化讯息;关注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此际,画家由对自然之形、绘画之“法”的讲究到画面内在意味的探索,并从此种转换中探寻中国山水画至此进入画家自我表现的真正原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狷介 构图 笔墨 意境
下载PDF
论倪瓒山水画的意境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讲究意境,而意境的创造是客观景物与画家主观精神的妙合无间。由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不同,所以体现在作品里的意境也不尽相同。倪瓒作为元代山水画的扛鼎者,他运用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创造出... 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讲究意境,而意境的创造是客观景物与画家主观精神的妙合无间。由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不同,所以体现在作品里的意境也不尽相同。倪瓒作为元代山水画的扛鼎者,他运用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一种萧条淡泊、荒寒简远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既是当时汉族知识分子闲适无奈、哀愁冷淡心境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又是他个人孤傲与超脱情感的抒发,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倪瓒 简疏 冷逸
下载PDF
“元四家”山水画的隐逸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卞冬仙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元四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融合笔墨的写意精神,通过对物象描绘表达画家的主观心绪,忽略物象的形似而重神似,逐渐形成了尚逸、尚意的山水画风。文人画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脱俗"和"自娱"的美... 元四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融合笔墨的写意精神,通过对物象描绘表达画家的主观心绪,忽略物象的形似而重神似,逐渐形成了尚逸、尚意的山水画风。文人画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脱俗"和"自娱"的美学思想体现了文人画家之"隐"与山水画之"逸"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四家 黄公望 倪瓒 吴镇 王蒙 山水画 写意 隐逸
下载PDF
苍幽虚静——倪瓒风格及其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波 《泰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倪瓒性雅情真,高洁清风,其山水画在整个山水画史中标新立异,风格独特,这既与他的生活经历、时代影响、画学渊源、道禅思想有关,也与他技法上的用笔、用墨、布局特点有关。倪瓒的"逸格"理论反映了他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
关键词 倪瓒 山水画 风格 技法
下载PDF
山水图式与遗民心态——倪瓒“一河两岸”图式的经典化历程与遗民自我形塑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石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1期94-99,共6页
在长达20年的创作之中,倪瓒不断重复“一河两岸”的构图程式,作为倪瓒绘画创作生命中的“谜”之图式,“一河两岸”在经典化的衍变历程背后,所承载的是他的身份焦虑与遗民自我形塑及元代文人隐逸之风的悖论。从《秋林野兴图》到《江岸望... 在长达20年的创作之中,倪瓒不断重复“一河两岸”的构图程式,作为倪瓒绘画创作生命中的“谜”之图式,“一河两岸”在经典化的衍变历程背后,所承载的是他的身份焦虑与遗民自我形塑及元代文人隐逸之风的悖论。从《秋林野兴图》到《江岸望山图》再到《渔庄秋霁图》,在元代易代危机之下,倪瓒的遗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隐逸形象的自我形塑通过“一河两岸”的经典化将这一复杂的心理转变暗示出来。倪瓒将自身与故国紧密联系,“一河两岸”图式、题跋、图像共同形塑了自我遗民的形象,终成一代遗民高士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图式 一河两岸 经典化 遗民心态
下载PDF
由诗到词:明清《江南春》唱和与文体误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汤志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9,共10页
元末倪瓒作七言古诗《江南曲》与《江南春》,又将二者和钞称"《江南春》三首"赠友人。明弘治间以沈周为首的吴中文人开始追和《江南春》,按其音调视为两首整体追和,至嘉靖中期已有五十人参与并编刻成集。倪瓒原唱及沈周、文... 元末倪瓒作七言古诗《江南曲》与《江南春》,又将二者和钞称"《江南春》三首"赠友人。明弘治间以沈周为首的吴中文人开始追和《江南春》,按其音调视为两首整体追和,至嘉靖中期已有五十人参与并编刻成集。倪瓒原唱及沈周、文徵明等人的追和是诗非词,但嘉靖后明人对《江南春》的文体认识出现分歧,或入诗集,或入词集,情况不一。随着唱和过程中题材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严格步韵以及题目与"词牌"的分离,清康熙间《江南春》已多被视为词一阕,而《倚声初集》《瑶华集》等词集编纂收录《江南春》,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绪间刊刻的《江南春词集》从书名与理论上巩固了其词体地位,民国间《明词汇刊》又据此收录,《江南春》被误认为词的过程至此完成。《江南春》的唱和与文体误读与明清词史、词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 倪瓒 沈周 诗词辩体 自度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