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长点 被引量:83
1
作者 樊勇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区域性公共产品概念是对国际公共产品概念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与地区主义的五阶段说和功能主义的"溢出"说相融合,为传统的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性公共产品概念是对国际公共产品概念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与地区主义的五阶段说和功能主义的"溢出"说相融合,为传统的区域合作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公共产品消费中"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为选取区域合作的内容设定了较为客观的标准。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科学地说明了驱动有关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此外,公共产品理论中有关外部性的论述还可解决域外大国参与区域合作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公共产品 地区主义 功能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原文传递
论“准联盟”战略 被引量:38
2
作者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79,158,共25页
准联盟战略是政治领导人运用次级安全管理机制与伙伴方开展针对外部敌人的安全协调与合作的战略理念、机制和行为,它是联盟战略与中立战略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隐性选项之一。准联盟战略的实施者试图在"被... 准联盟战略是政治领导人运用次级安全管理机制与伙伴方开展针对外部敌人的安全协调与合作的战略理念、机制和行为,它是联盟战略与中立战略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隐性选项之一。准联盟战略的实施者试图在"被牵连"与"被抛弃"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既加强安全合作,又避免卷入冲突;既增加朋友,又减少敌人。联盟战略建立在正式盟约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法律约束力(硬约束),而准联盟战略建立在次级安全合作协定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力(软约束),后者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战略指向的模糊性和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在后冷战时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敌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联盟战略效力下降。相比之下,准联盟战略日益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走向、国际权力格局转换和区域安全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联盟战略 准联盟战略 安全战略 准联盟理论
原文传递
竞合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 被引量:21
3
作者 储昭根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3-52,共10页
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同步性与关联性。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都主张竞争而忽视合作。类似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共识是,国际社会的常态是霍布斯式的恶性竞争与冲突... 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同步性与关联性。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都主张竞争而忽视合作。类似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共识是,国际社会的常态是霍布斯式的恶性竞争与冲突。而随着协同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突破,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因素推动了人们对合作的新认识。同时,主张制度合作的新自由主义、以身份认同决定合作的建构主义也对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及其安全困境发起了挑战。这是传统观念出现的第一次突破。而竞合理念则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第二次观念革命。为此,笔者借用"竞合主义"范式,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危机进行新的尝试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合主义 竞争 合作 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美国视中国为“主要威胁”的思想溯源和理论依据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洁勉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53,共24页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天命论”和“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及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导致其形成了唯美国独尊的历史观,建立了固执己见的当代史观和自恋式的未来史观。美国从零和博弈和二元对立思维出发,形成了偏执地树立假想敌的政治安全观和“重利薄义”的对外关系理念。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并在当前的背景下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将中美关系推向竞争甚至对抗。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共处应是中美两国基本的相处之道。中国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方位、综合性地应对和塑造中美关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理论、战略和政策等多层面与美国进行建设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历史观 世界观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威胁
下载PDF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重要层面 被引量:19
5
作者 郇庆治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12期13-20,共8页
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显然还处在一个初创性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经济)外交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自觉意识到其与20世纪90年代初所采取的"韬光养晦"战略的明显不同,而且必须主动考虑到该战略的实施推进几乎必然会带来的经济本身之外的国际关系与社会政治影响。更重要、但也更具挑战性的是,要想使"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及其话语或战略的标志性实践,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或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战略 外交策略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中国威胁论”成因探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琦 彭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0-134,共5页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威胁论"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干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威胁论"的形成原因非常复...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威胁论"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干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威胁论"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其中西方"人心恶"观念、地缘政治因素、美国霸权利益、中外文化差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威胁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威胁论 人性恶 地缘政治 霸权主义 文化差异 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集体性失明:反思中国学界对伊战、阿战的预测 被引量:13
7
作者 牛新春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63,共9页
十年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预测与判断,不论是战略判断还是战术预测,大多与事实相去甚远。当时那些预测背后的理论、事实、逻辑、方法,不仅反映出学界对两场战争的研究轨迹和缺陷,还可以折射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 十年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预测与判断,不论是战略判断还是战术预测,大多与事实相去甚远。当时那些预测背后的理论、事实、逻辑、方法,不仅反映出学界对两场战争的研究轨迹和缺陷,还可以折射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无序混杂,构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奇形怪状的基石,浮躁的学风和研究激励机制则进一步加剧了乱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研究方法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等级理论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8
作者 华佳凡 孙学峰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68,共25页
自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出版以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假定逐步为国际关系学界所接受。国际关系等级理论对无政府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戴维.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是等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自... 自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出版以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假定逐步为国际关系学界所接受。国际关系等级理论对无政府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戴维.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是等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自该书2009年出版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对等级理论的研究不断拓展,并围绕等级形成、维持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争论。不过,当前的学术探索过于依赖二战后美国建立和维持等级体系的实践,从而制约了等级理论研究的普遍性和说服力。为此,深化等级体系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等级理论的深入发展并为国际关系理论构建走出欧美中心探索可行路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学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等级关系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指向、起点和路径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康令 潘忠岐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38,154,155,共21页
当下的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无法摆脱西方中心的视角,既缺乏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核心概念、代表性观点等要素,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冷战和平结束、中国和平发展等新的国际关系现实。中国实力的提升促进了中西方平等对话,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 当下的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无法摆脱西方中心的视角,既缺乏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核心概念、代表性观点等要素,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冷战和平结束、中国和平发展等新的国际关系现实。中国实力的提升促进了中西方平等对话,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以现有的历史和哲学研究为基础,进行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选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反映中国人战略思维、在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没有、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概念,如“一”“势”“礼”等。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理论构建将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具有重要价值。这项研究的具体路径是:第一,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的“说文解字”;第二,探索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古今联系”;第三,与西方相近概念的“中西比较”;第四,构建国家间互动的新型分析框架;第五,考察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什么是国际法学的贡献--通过跨学科合作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彦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128,共16页
既有各种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只是一般、抽象、泛泛地研究了国际机制的基本结构,但却无法具体、深入、丰富地研究国际机制的具体细节。因此,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理论而言仍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打开的黑箱。国际法学可以基于其对国际... 既有各种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只是一般、抽象、泛泛地研究了国际机制的基本结构,但却无法具体、深入、丰富地研究国际机制的具体细节。因此,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理论而言仍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打开的黑箱。国际法学可以基于其对国际制度具体细节研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帮助国际关系理论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促进国际法回归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议程,丰富国际机制研究的细节材料,提供国际机制研究的分析工具乃至评估标准,深化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进路国际机制研究的解释层次乃至解释路径。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更加完整地解释和预测国际制度如何影响国家行为和国际合作,进而有助于迈向更加丰富的国际机制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理论 跨学科合作 国际机制/制度 黑箱
原文传递
全球国际关系学视野中的“中国学派”构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多闻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0,共30页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全球国际关系学 “中国学派”方法论
原文传递
国际政治经济学50年:现实变革、议题设定与理论创新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正毅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74,共34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兴起和发展,既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变革相关联,也与国际关系理论论争相联系,同时更与IPE三代学者的理论创新密不可分。20世纪70、80年代,围绕美国霸权衰退和世界政治经济变革,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三次大的理论论战。&q...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兴起和发展,既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变革相关联,也与国际关系理论论争相联系,同时更与IPE三代学者的理论创新密不可分。20世纪70、80年代,围绕美国霸权衰退和世界政治经济变革,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三次大的理论论战。"第一代"IPE学者或关注在国际经济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相互依赖论),或关注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以及权力分配(霸权稳定论),或关注国际体系中的不平等(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或关注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机制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尽管出现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战,但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的稳定还是促使"第二代"IPE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国内政治,他们试图借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将比较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借此构建"开放经济政治学"(OEP),从而使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科学化"。然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全球化产生了重大冲击,而且还对主导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开放经济政治学"提出了理论挑战。正是在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思中,新一代IPE学者出现了分化趋势,这一趋势既涉及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关乎研究议题的设定,同时还触及到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世界政治经济变革 国际关系理论 霸权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
原文传递
大国经验与中国的崛起应对战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宗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50,共7页
当代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客观进程之中,如何借鉴和吸取历史上大国崛起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正确的崛起应对战略是21世纪中国对外行为必须正视的重要议题。中国必须坚持和平融入国际体系,通过内外兼修,锻造软实力,提供新型的国力增长方式、... 当代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客观进程之中,如何借鉴和吸取历史上大国崛起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正确的崛起应对战略是21世纪中国对外行为必须正视的重要议题。中国必须坚持和平融入国际体系,通过内外兼修,锻造软实力,提供新型的国力增长方式、力量使用方式和国际公共治理理念等手段,并实施正确的应对霸权国战略来建树中国作为新型崛起大国的国际形象,以求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利益和全人类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外交战略 中国崛起
下载PDF
内外联动与自主性外交理论的探索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志永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6-79,158-159,共24页
21世纪以来,内政与外交频繁、紧密的互联互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突出的常态性特征。既有侧重国际体系因素的结构理论和侧重国内因素的外交政策理论均已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内外联动新常态下的外交现象,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去观察和分... 21世纪以来,内政与外交频繁、紧密的互联互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突出的常态性特征。既有侧重国际体系因素的结构理论和侧重国内因素的外交政策理论均已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内外联动新常态下的外交现象,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去观察和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本质。"结构—认知—行为"分析框架通过认知因素能够同时将施动者与结构因素连接起来,是实现国际政治结构理论与外交政策施动者理论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国际关系的施动者是处于"国际社会—国家—国内社会"内外联动结构下的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外交理论假定,各国基于自主性的追求而与不同层面、不同属性、不同主体间的结构性因素的互联互动决定了各国外交行为。自主性外交理论实现了施动者理论与结构理论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自主性外交理论基于内外联动的国际政治新特征,是理解当代外交行为性质与变迁的有益视角,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兼具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自主性外交理论必将促进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内外联动 施动者-结构 “颜色革命” 国际关系理论
原文传递
从贾谊的民众主义看国际关系主体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自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40-49,共10页
发端于先秦的民本思想,在西汉贾谊的论述中达到了高峰,并初步形成了民众主义理论体系。它为我们今天观察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民众应当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民众是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民众的利益是最重... 发端于先秦的民本思想,在西汉贾谊的论述中达到了高峰,并初步形成了民众主义理论体系。它为我们今天观察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民众应当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民众是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民众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国家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为本国民众的生存发展创造和维护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是形成、推动、改变、创造国际体系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主义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 贾谊
原文传递
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属性——兼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内在缺陷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士其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共25页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经历百年发展历程之后,正面临着新的机会和选择,需对其基本属性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根本性差异,国家这个分析单元的个体性而非一...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经历百年发展历程之后,正面临着新的机会和选择,需对其基本属性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根本性差异,国家这个分析单元的个体性而非一般性特征是国际关系研究必须关注的重点。对“科学化”的过分追求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研究陷入体系性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对国际关系研究而言,任何追求简单性、普遍性和体系性的方法可能都未必真正有效,能够切合国际关系实际的,也许是一种更注重复杂性、个体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国际关系研究中找回特殊性应加强对历史研究的关注和对社会研究的借鉴,并注重对文化和价值问题的分析。国际关系的知识应该是一种同时面向个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并高度关注文化和价值因素的知识,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面向,也需要有新的追求,即降低国家行为的不确定性并探讨国家行为的可能性。这种追求,应该能够为国际关系研究开掘更广阔且更具实效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研究 知识属性 政治学 特殊性 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研究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卢凌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5,共31页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性既不与引用率、政策相关性等流行标准成正比,也不适用证伪主义、工具主义或科学实在论等科学哲学信条。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必须同...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性既不与引用率、政策相关性等流行标准成正比,也不适用证伪主义、工具主义或科学实在论等科学哲学信条。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必须同时满足真实性和(社会)基础性这两个实质要件以及简约性和新颖性这两个形式要件。其中实质要件中的真实性指必须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或事件发问,基础性意味着研究问题要尽可能与最广大的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演化密切相关;形式要件中的简约性要求问题的时空外延尽可能大,而新颖性则强调问题提出的时序优先性。国际关系学由于内生的基础性不足和简约性不够,很难提出能够辐射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因此也难以产生社会科学的"元理论"。为了增强国际关系学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首先要消除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分野,绕开"无政府状态"这个国际关系学的基本假定,运用外延更大的假定和概念来重构国际关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 重要性 社会科学评价
原文传递
重新思考国际关系中的基准时间 被引量:7
18
作者 巴里.布赞 乔治.劳森 颜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9,共17页
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有着"一套正统的"基准时间(benchmark date):1500年、1648年、1919年、1945年和1989年。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对这些作为内外参照物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问,对基准时间被确立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 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有着"一套正统的"基准时间(benchmark date):1500年、1648年、1919年、1945年和1989年。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对这些作为内外参照物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问,对基准时间被确立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对基准时间进行修正,以便能够更好地反应宏观历史中的国际动态。第一部分对建构该学科自我认知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疑。第二和第三部分讨论成为基准时间的资格与原因。我们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社会学研究途径)对基准时间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其标准。第四部分进而建构了一套可以拓宽学科理论与历史视野的修正后的基准时间。我们设计了一种基准时间评级的方式,并针对近期的候选者提出了一种获得基准时间资格的方法,从而对该学科的基本时间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供了更好的启发。一套修正后的基准时间能够帮助国际关系的重心从关注战争与和平的动力转移到关注更为宽广的宏观历史动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时间 历史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社会 国际体系 现代性
下载PDF
冲突法之本位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崇利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61,共11页
从冲突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法律冲突的解决可归纳为以“私人”、“政府”和“社会”为本位三种情形。无疑,仅从法律逻辑上将无法对冲突法之本位的取舍做出完整的评估,就此,需要广泛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其中,依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三种... 从冲突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法律冲突的解决可归纳为以“私人”、“政府”和“社会”为本位三种情形。无疑,仅从法律逻辑上将无法对冲突法之本位的取舍做出完整的评估,就此,需要广泛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其中,依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三种本位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私人本位制”应成为各国冲突法立法的普遍选择;然而,以“私人”为本位的冲突法体系也应在有限的范围内或有限的程度上,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有机地整合“政府本位制”和“社会本位制”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冲突法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冲突 本位 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从文化天下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嬗变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树勇 《国际观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共47页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主要是由文化来定义,与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相互建构、相互作用。文化天下主义的原型是春秋战国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于周王朝礼治天下传统的回忆。文化天下主义是理想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它必然随着...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主要是由文化来定义,与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相互建构、相互作用。文化天下主义的原型是春秋战国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于周王朝礼治天下传统的回忆。文化天下主义是理想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它必然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外交实践、外交制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它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系统化时期(秦汉)、黄金时代(隋唐)、转型时期(宋明)以及终结时期(清至近代)。宋代之后文化天下主义由盛而衰,日益突出国家观念、平等意识和国际思维,走向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文化国际主义在世界上强调文化自信,主张国际间文化开放与文化合作,在中国又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果之一。在新时代,天下主义不宜直接应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但其和合、和平、包容等“合理内核”可以借鉴。我们要摒弃华夏中心主义等落后观念,吸纳“协和万邦”等“优秀因子”,以和合、包容的态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学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