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股东派生诉讼中被告的范围 被引量:35
1
作者 蔡立东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对于股东派生诉讼被告、尤其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他人”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该制度的衡平法性质、经营监督功能以及诉讼成本和司法的局限性等确定该种诉讼被告范围的基本参数,决定了应按照功能等值的思路确定“他人”的范围... 对于股东派生诉讼被告、尤其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他人”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该制度的衡平法性质、经营监督功能以及诉讼成本和司法的局限性等确定该种诉讼被告范围的基本参数,决定了应按照功能等值的思路确定“他人”的范围,将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限定在公司经营层无意或无力起诉的人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东派生诉讼 被告 衡平
原文传递
论体育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超慧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28,共3页
根据风险理论和体育行业特点 ,对体育经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特点与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体育行业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经营风险 风险管理 人身伤害责任赔偿 被告
下载PDF
超越阅卷:司法信息化背景下的刑事被告人数据访问权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郑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65,共7页
刑事诉讼中辩方享有阅卷权,是实现辩护的基本保障。然而,司法信息化变革给原有的阅卷权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其无法实现原有的制度目标,于是引入被告人数据访问权取代原有的阅卷权制度,从保障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维护程序正义、确保... 刑事诉讼中辩方享有阅卷权,是实现辩护的基本保障。然而,司法信息化变革给原有的阅卷权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其无法实现原有的制度目标,于是引入被告人数据访问权取代原有的阅卷权制度,从保障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维护程序正义、确保实体真实的角度看,均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由于数据访问权与阅卷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这为以数据访问权代替阅卷权提供了可能性。在确立被告人的数据访问权时,应注意权利主体与协助者的关系,权利运作方式如对象范围、行使方式、成本分担,以及权利的必要限制等问题,以实现其与刑事诉讼其他制度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信息化 阅卷权 数据访问权 被告人
原文传递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 被引量:19
4
作者 卞建林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9-23,共5页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正确等待被告人有答辩提供借鉴。应当更新诉讼理念 ,将认罪答辩视为被告人作为诉讼主体对刑事程序运作方式的一种选择 ,建立激励被告人自愿作出有罪答辩的机制 ,对此类案件可简...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正确等待被告人有答辩提供借鉴。应当更新诉讼理念 ,将认罪答辩视为被告人作为诉讼主体对刑事程序运作方式的一种选择 ,建立激励被告人自愿作出有罪答辩的机制 ,对此类案件可简化诉讼程序 ,同时应建立对被告人有罪答辩自愿性明智性的审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有罪答辩 辨诉交易制度 辩诉交易制度 刑事诉讼 审查机制
原文传递
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作被告问题的反思 被引量:27
5
作者 青锋 张水海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79,共7页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作被告的情形。随着行政复议体制机制的改革,行政复议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复议制度的这一设计面临着行政复议案件高维持率、不利于行政复议救济和监督功能的发挥等诸多挑战,行政复议机关在行...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作被告的情形。随着行政复议体制机制的改革,行政复议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复议制度的这一设计面临着行政复议案件高维持率、不利于行政复议救济和监督功能的发挥等诸多挑战,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作被告的问题需要进行重新审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多种观点,我们需要从行政复议的救济功能、居中裁决的性质以及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诉讼 被告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问题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万毅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70,共16页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运用可能与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产生尖锐的冲突。由于自近代以来,财产权在规范和事实上都已经上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如何衡平国家权力与财产权的冲突,就成为刑事诉讼的根本使命之一。为此,现代法治国家以程... 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运用可能与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产生尖锐的冲突。由于自近代以来,财产权在规范和事实上都已经上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如何衡平国家权力与财产权的冲突,就成为刑事诉讼的根本使命之一。为此,现代法治国家以程序法定、正当程序、比例以及司法审查等程序原则为核心建构起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的基本程序框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被追诉人财产权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不仅基本程序框架扭曲变形,一些具体的程序制度在设计和运作中也无法真正有效地保障被追诉人财产权,因此,必须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重构予以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 刑事诉讼 被追诉人 强制处分
原文传递
理想与现实:控辩平等的宏观考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佑平 万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4,共6页
作为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公理性原则之一,控辩平等原则要求在代表国家追诉的检察院和作为个人应诉的被告人之间实现权利对等、地位平等,它包括平等武装和平等保护两层涵义。控辩失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关系的基本现状,对此,应当通过刑... 作为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公理性原则之一,控辩平等原则要求在代表国家追诉的检察院和作为个人应诉的被告人之间实现权利对等、地位平等,它包括平等武装和平等保护两层涵义。控辩失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关系的基本现状,对此,应当通过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的重构来加以扭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控诉 辩护 被告人 控辩平等
下载PDF
行政诉讼原告与被告资格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小军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5,共5页
修改《行政诉讼法》原告规定,将利害关系明确规定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被告资格的修改完善,以行为者作被告和同级政府为"兜底"被告。经过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案件,应当以原行政机关为被告,直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原始纠纷,做... 修改《行政诉讼法》原告规定,将利害关系明确规定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被告资格的修改完善,以行为者作被告和同级政府为"兜底"被告。经过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案件,应当以原行政机关为被告,直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原始纠纷,做到讼了事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原告 被告 完善
原文传递
司法人工智能运用背景下的被告人质证权保障 被引量:17
9
作者 郑曦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54,共11页
在内外驱动力的作用下,尽管尚有缺陷,但司法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已成现实。然而司法人工智能的运用可能给被告人的质证权带来影响,导致前提性障碍、程序性难题和实质性困境。为协调司法人工智能运用与被告人质证权保护的需求,需坚守控辩... 在内外驱动力的作用下,尽管尚有缺陷,但司法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已成现实。然而司法人工智能的运用可能给被告人的质证权带来影响,导致前提性障碍、程序性难题和实质性困境。为协调司法人工智能运用与被告人质证权保护的需求,需坚守控辩平等与审判中立原则,重新确认针对质证的直接言词原则,并对公开质证规则做必要调整。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加强对被告人质证权的信息保障、能力保障和效果保障三方面着手,使被告人的质证权得以有效行使,实现司法人工智能运用与被告人质证权保障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人工智能 被告人 质证权 数据 算法
原文传递
试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夏继松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沉默权最早起源于英国 ,其法律本质就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我国目前尚未确立沉默权 ,但随着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和侦查技术的提高 ,我国有必要确立沉默权。但在确立沉默权时基于犯罪特点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应有必要... 沉默权最早起源于英国 ,其法律本质就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我国目前尚未确立沉默权 ,但随着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和侦查技术的提高 ,我国有必要确立沉默权。但在确立沉默权时基于犯罪特点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应有必要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权 限制适用 刑事诉讼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下载PDF
论中国刑事法官对被告的客观照料义务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如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1996年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的"抗辩式"庭审制度,因被告方庭前取证难、阅卷难,导致审判时举证、质证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强调法官的消极、形式中立,难以使被告认同最终判决。故有必要赋予法官庭审时对被告... 1996年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的"抗辩式"庭审制度,因被告方庭前取证难、阅卷难,导致审判时举证、质证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强调法官的消极、形式中立,难以使被告认同最终判决。故有必要赋予法官庭审时对被告的客观照料义务,不仅履行其对被告的消极尊重,尚需实现其对被告的积极照料。且法官对被告适当的客观照料,并不会导致其中立地位的丧失,反而能实现积极与实质中立。其客观照料义务体现在对人证进行补充询问,引出有利被告的证据信息;依职权或申请调取有利被告的新证据;并在特殊条件下,庭外保全、调取、核实有利被告的证据,从而确保控辩双方庭审时的实质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法官 刑事审判 被告 客观照料义务
下载PDF
论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维彬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 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准入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传闻例外模式与直接言词模式;在庭前供述排除制度的设置上,存在正当程序模式与任意性模式。我国宜借鉴直接言词模式与任意性模式,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一致时,庭前供述不具备证据能力;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不一致时,庭前供述如果具备自愿性要件可以作为弹劾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自愿性与真实性要件时才可作为实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庭前供述 当庭供述 证据能力
原文传递
行政诉讼举证规则的体系解释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步洪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54,173,共15页
确定举证责任规则,应当考虑各方诉讼利益与提供证据的可能性。被告对行政行为合法、原告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等负举证责任;原告对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曾经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自己具有法定资质或者享有法定权利等主张负举证责任。原被告... 确定举证责任规则,应当考虑各方诉讼利益与提供证据的可能性。被告对行政行为合法、原告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等负举证责任;原告对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曾经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自己具有法定资质或者享有法定权利等主张负举证责任。原被告双方对各自主张的其他待证事实负举证责任。第三人提供证据证明行政行为合法的,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法院依法组织当事人提供、交换、补充证据,特定情况下可自行收集证据,但不得收集证据来证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第三人 原告 被告 法院
原文传递
美国辩诉交易中反悔后的救济问题研究及制度启示——基于对2018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宏宇 谢祺 《天津法学》 2019年第2期67-72,共6页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中存在控辩双方就罪名量刑等达成一致后又反悔导致协议破裂的情况。被追诉人的反悔有两种,一是认罪后反悔并撤回认罪答辩,二是放弃上诉权后又反悔。控诉方的反悔有一种,即检察官反悔违约导致协议破裂。三种反悔行为都...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中存在控辩双方就罪名量刑等达成一致后又反悔导致协议破裂的情况。被追诉人的反悔有两种,一是认罪后反悔并撤回认罪答辩,二是放弃上诉权后又反悔。控诉方的反悔有一种,即检察官反悔违约导致协议破裂。三种反悔行为都会对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对此,辩诉交易制度明确了较为完善成熟的救济方式,同时对协议破裂后的追诉不违反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进行了明确。这对加强我国认罪认罚后又反悔的被追诉人的权利救济提供了启示。2018年刑事诉讼法虽经过再修改,但是对被告人的反悔权保障依然不够,下一步可探索速裁案件中的被告人可自愿放弃上诉权,当公诉方发生违约时进行程序性制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诉交易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被告人 反悔 权利救济
下载PDF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忠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4-68,共15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中独立的诉讼证据。它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性特点 ,因而往往受到司法人员的重视 ,但是它又具有不稳定性、复杂性的问题 ,也令人琢磨不定。因此 ,在收集该诉讼证据时必须依法进行 ,同时做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中独立的诉讼证据。它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性特点 ,因而往往受到司法人员的重视 ,但是它又具有不稳定性、复杂性的问题 ,也令人琢磨不定。因此 ,在收集该诉讼证据时必须依法进行 ,同时做好审查判断工作 ,任何马虎从事的行为都将导致错案的发生——不是放纵犯罪就是冤枉无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供述 辩解
原文传递
影响被告人供述的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大华 周勇 赵桂芬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6-404,共9页
以195名执法人员和185名服刑犯人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影响被告人供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有10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未能形成供述动机有影响作用,有9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形成如实供述动机有影响... 以195名执法人员和185名服刑犯人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影响被告人供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有10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未能形成供述动机有影响作用,有9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形成如实供述动机有影响作用,其中,执法人员所认为的影响作用基本上都比服刑犯人所认为的要大,同时,双方具有各自的倾向性;(2)有15种因素被认为对愿意供述的被告人未能如实供述可能存在影响作用,其中6种因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3)有9种对策被普遍认为对解决被告人不愿供述问题有效,有10种对策被认为对解决愿意供述的被告人未能如实供述的问题有效,同时,执法人员和服刑犯人在关于对策有效性的评价上具有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供述 对策 影响 因素
下载PDF
复议机关做行政诉讼被告的制度变化及其理据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首次修改中的一个争议点检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莫于川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3-68,共6页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的有效制度,但复议机关是否做被告,对于复议制度功能发挥的影响很大。我国行政诉讼法原有的"维持则不当被告"的不合理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复议机关的"维持会"形象,首次修...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的有效制度,但复议机关是否做被告,对于复议制度功能发挥的影响很大。我国行政诉讼法原有的"维持则不当被告"的不合理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复议机关的"维持会"形象,首次修改、施行不久的行政诉讼法对复议机关做被告的问题做了根本性且平衡性的制度改变,但学界和实务界对此都有不同看法,故须对主要争议点及修法背景、修改理据加以深入分析,而且新司法解释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法实施中应予注意的事项很多,只有形成必要的全社会共识才有助于新法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 被告 “维持会” 新法实施
下载PDF
构建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肃娅 郭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7-54,4-5,共8页
随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日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刑事诉讼中都采取的是对席审判。但司法实践的结果表明,绝对禁止缺席审判既阻碍了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与诉讼效率的提高,又影... 随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日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刑事诉讼中都采取的是对席审判。但司法实践的结果表明,绝对禁止缺席审判既阻碍了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与诉讼效率的提高,又影响了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的稳定;且在我国三大诉讼中,唯独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为适应当前与国际社会协作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立法,有必要构建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缺席审判 被告人 公正 效率
下载PDF
域外刑事讯问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孝福 兰耀军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1-127,共7页
讯问作为一场发生在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家机关与处于被追诉地位的个体公民之间面对面的对抗与较量,其科学性是衡量一国(地区)刑事诉讼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讯问制度是各国(地区)刑事诉讼法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价值观念、诉讼模式... 讯问作为一场发生在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家机关与处于被追诉地位的个体公民之间面对面的对抗与较量,其科学性是衡量一国(地区)刑事诉讼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讯问制度是各国(地区)刑事诉讼法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价值观念、诉讼模式、法律文化、历史传统等差异,各国(地区)讯问制度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完善我国讯问制度,实现诉讼人权保障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讯问 嫌疑人 被告人
原文传递
经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行为的被告确定问题再研究——也谈《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规定的适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玉柱 耿宝建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由于行政管理的复杂性与行政实体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完善,批准一词在实践中往往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仅以署名与否为标准确定经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尽符合行政法理论。科学的做法是,对需要批准的行政行... 由于行政管理的复杂性与行政实体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完善,批准一词在实践中往往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仅以署名与否为标准确定经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尽符合行政法理论。科学的做法是,对需要批准的行政行为先从行政职权与法律后果的角度区别所谓的批准究竟是内部审批行为还是行政许可行为,在此基础上分别情形结合署名标准确定被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级机关 行政行为 行政越权 行政管理 行政审批行为 行政职权 被告 《行政诉讼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