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高窟初盛唐壁画试笔杂写题记浅识
1
作者 盛岩海 学刊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在敦煌莫高窟初盛唐时代的部分洞窟壁画的地仗层上,发现了数条画匠信手“试笔”的杂写。其中最常见的是关于洞窟营造时期壁画制作者的相关信息,如莫高窟第182窟画匠的粟特族属和第41窟“来宾”的社会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第66... 在敦煌莫高窟初盛唐时代的部分洞窟壁画的地仗层上,发现了数条画匠信手“试笔”的杂写。其中最常见的是关于洞窟营造时期壁画制作者的相关信息,如莫高窟第182窟画匠的粟特族属和第41窟“来宾”的社会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第66窟的马圆和画师雷大云的题记,反映出窟主与画师之间的默契。这些发现填补了敦煌石窟及整个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初盛唐 试笔杂写 画师 窟主
原文传递
敦煌、云冈石窟中所见龙形项饰图像研究
2
作者 宋焰朋 学刊 202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首先,本文梳理了敦煌、云冈石窟中保存的龙形项饰图像,并对两地此类图像的特征做了分析;其次,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佛经文本,认为佩戴龙形项饰的菩萨与转轮圣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龙在无佛像时期的图像表现以及犍陀罗... 首先,本文梳理了敦煌、云冈石窟中保存的龙形项饰图像,并对两地此类图像的特征做了分析;其次,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佛经文本,认为佩戴龙形项饰的菩萨与转轮圣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龙在无佛像时期的图像表现以及犍陀罗雕像上出现的龙形项饰,认为这一图像具有两层意涵——一是突出龙王的守护功能,二是强调龙王向菩萨供奉宝珠的虔诚供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形项饰 转轮王 意涵 守护 供养
原文传递
河西早期石窟与寺院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探究
3
作者 马德 学刊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两晋十六国时期,由西域东来的高僧及团队在敦煌乃至整个河西走廊兴建佛教寺院及石窟。这些佛教建筑不仅在石窟艺术方面凸显了印度及西域特色,也在寺院的建筑布局上沿袭了印度和西域早期的风格,即由南向北、由高到低的塔院、佛院、僧院... 两晋十六国时期,由西域东来的高僧及团队在敦煌乃至整个河西走廊兴建佛教寺院及石窟。这些佛教建筑不仅在石窟艺术方面凸显了印度及西域特色,也在寺院的建筑布局上沿袭了印度和西域早期的风格,即由南向北、由高到低的塔院、佛院、僧院上中下一体的建筑群落。北魏灭北凉后,以高僧昙曜为首的僧团和工匠团队被带到平城,经历灭佛之后凿建的云冈石窟及窟顶寺院,也体现着同样的印度、西域的多民族风格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建筑 河西早期石窟 外来影响 多元文化
原文传递
四库稿本系统唐集文学批评初探
4
作者 刘永成 学刊 2024年第1期352-367,共16页
《四库全书总目》稿本系统中的唐人别集提要有其演进轨迹,对其批评线条进行梳理,可见《总目》唐人别集提要由简到详、由借鉴到自创的发展过程。从《总目》稿本系统到定本系统的过程中,无证不信的乾嘉考证精神得以凸显、政教观念逐渐强... 《四库全书总目》稿本系统中的唐人别集提要有其演进轨迹,对其批评线条进行梳理,可见《总目》唐人别集提要由简到详、由借鉴到自创的发展过程。从《总目》稿本系统到定本系统的过程中,无证不信的乾嘉考证精神得以凸显、政教观念逐渐强化、文章根柢于经术,这是影响四库馆臣评判唐人别集的三个主要因素。稿本系统唐集提要博采众说又保持独立思考的批评史视野,体现出《总目》评价的文献基础、学术创新和相对开阔的唐文学史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稿本系统 唐集提要 批评术语
原文传递
高管儒家价值观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机理——CSR视角的理论模型
5
作者 郑称德 钟海连 学刊 2024年第1期255-270,共16页
针对“高管儒家价值观之于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缺口,本文从儒家价值观核心理念之“仁”出发,基于企业社会责任(CSR)视角,在理论上建构了高管儒家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转型的机理模型。研究发现:高管儒家价值观通过“高管儒家价值观—儒... 针对“高管儒家价值观之于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缺口,本文从儒家价值观核心理念之“仁”出发,基于企业社会责任(CSR)视角,在理论上建构了高管儒家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转型的机理模型。研究发现:高管儒家价值观通过“高管儒家价值观—儒家伦理型领导—CSR—企业机会发现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战略转型”的路径,成功驱动了企业战略转型;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会反哺高管儒家价值观,强化并提升高管对儒家价值观的认同层次,高管儒家价值观与企业战略转型之间具有共演关系。本文从儒家价值观本义探讨其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能更深入展示中国企业家为何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战略转型;所揭示的高管儒家价值观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共演关系,也将为探讨中国企业发展战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儒家价值观 战略转型 CSR 动态能力
原文传递
回鹘之祆教娜娜女神向佛教护法神的转变
6
作者 陈爱峰 陈玉珍 学刊 2024年第1期155-177,共23页
敦煌、吐鲁番有两幅绘画与祆教有涉:其一,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4518(24)的纸画,系伯希和于20世纪初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获;其二,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编号为Ⅲ7243的棉布画,系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在吐鲁番阿萨遗址所获。这... 敦煌、吐鲁番有两幅绘画与祆教有涉:其一,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4518(24)的纸画,系伯希和于20世纪初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获;其二,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编号为Ⅲ7243的棉布画,系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在吐鲁番阿萨遗址所获。这两幅绘画时代为10—11世纪,属于回鹘作品,我们着重讨论其中的一位神祇娜娜女神,结合吐鲁番佛教石窟中门壁所绘相关图像,进而探讨该祆教女神向佛教护法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吐鲁番 敦煌 娜娜女神 佛教护法神
原文传递
游人题壁与石窟兴废关系别议
7
作者 杨富学 学刊 2024年第1期46-59,共14页
敦煌石窟中有大量游人题壁,尤以元、清二代为多。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敦煌石窟出现乱刻乱画式的游人题记是石窟疏于管理的结果,是洞窟所在石窟寺的荒废与衰败境况的表现。实则非也。佛教徒营建石窟,作为僧徒礼佛之所,原本是一种功德;除... 敦煌石窟中有大量游人题壁,尤以元、清二代为多。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敦煌石窟出现乱刻乱画式的游人题记是石窟疏于管理的结果,是洞窟所在石窟寺的荒废与衰败境况的表现。实则非也。佛教徒营建石窟,作为僧徒礼佛之所,原本是一种功德;除归义军时代世家大族的家庙外,一般不会也完全没必要派人看守石窟。而元、清二代,以俗文化为代表的下层文化取代了以雅文化为代表的上层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流俗。敦煌石窟中的游人题记,就是下层文化流行的具体反映,与石窟的兴废很难说有多大关系。佛教徒在敦煌石窟题壁、祈佛保佑,体现了敦煌石窟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圣和地位的崇高;题壁众多,是石窟香火旺盛的表现,与石窟寺衰败与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壁 敦煌石窟 功德 元代 清代
原文传递
《金光明经》的女神信仰及其佛法意义
8
作者 毕光美 程恭让 学刊 2024年第1期310-323,共14页
《金光明经》是中期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中期大乘经典中明确包含女性佛教思想、具有女性问题意识的一部佛经。文章对这部经典中的女神形象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文本对勘的方法对此经中女神信仰的内涵进... 《金光明经》是中期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中期大乘经典中明确包含女性佛教思想、具有女性问题意识的一部佛经。文章对这部经典中的女神形象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文本对勘的方法对此经中女神信仰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释了其后隐含的佛教思想,最后得出“《金光明经》是中期大乘佛教深具女性问题意识、深度贯彻性别平等思想的重要典范”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光明经》 女神信仰 佛教思想
原文传递
大理国僧人带俗姓制度研究——以榆林窟第19窟“大礼平定四年”题记为中心
9
作者 段鹏 学刊 2024年第1期80-93,共14页
大理国时期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的事迹,见于榆林窟第19窟主室甬道北壁“大礼平定四年”题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关大理国僧俗到大理国境之外巡礼佛教圣迹的题记,弥足珍贵。大理国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说明榆林窟作为佛教圣迹的重... 大理国时期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的事迹,见于榆林窟第19窟主室甬道北壁“大礼平定四年”题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关大理国僧俗到大理国境之外巡礼佛教圣迹的题记,弥足珍贵。大理国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说明榆林窟作为佛教圣迹的重要影响,及大理国佛教兴盛的背景。题记中僧人康惠光、白惠登带有俗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大理国写经、碑刻中僧人带俗姓制度提供了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大理国 巡礼 僧制
原文传递
元代河西地区的观音信仰探析
10
作者 张海娟 学刊 2024年第1期60-79,共20页
有元一代,河西地区的观音菩萨崇拜传播弘盛,这于当地出土的为数不少的相关典籍文献,数量颇多的碑刻题铭、石窟壁画等图像资料中皆不难窥见。究其信仰流行之缘由,概为:汉藏、显密佛教并奉,宗教世界与世俗社会并连;蒙古统治者的大力崇奉... 有元一代,河西地区的观音菩萨崇拜传播弘盛,这于当地出土的为数不少的相关典籍文献,数量颇多的碑刻题铭、石窟壁画等图像资料中皆不难窥见。究其信仰流行之缘由,概为:汉藏、显密佛教并奉,宗教世界与世俗社会并连;蒙古统治者的大力崇奉与弘扬;元朝统治以前,河西观音菩萨崇拜的历史传统与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河西地区 出土文物 观音崇拜
原文传递
日本大谷探险队敦煌石窟漫题考识浅议
11
作者 乔兆福 王海彬 学刊 2024年第1期94-108,共15页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中西方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如今学术界的热点之一。1902—1914年,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为此组织了三次探险活动。在第三次探险活动中,正赶上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中西方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如今学术界的热点之一。1902—1914年,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为此组织了三次探险活动。在第三次探险活动中,正赶上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攫取了大量的古代文物。敦煌石窟现存吉川小一郎、橘瑞超四则题记,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谷探险队第三次考察在敦煌、安西活动的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谷探险队 敦煌石窟 题记调查
原文传递
一件敦煌考古新案例探秘——莫高窟第9窟新发现题壁《千字文》探考
12
作者 李国 张先堂 学刊 2024年第1期19-35,共17页
本文考察了最新发现的敦煌莫高窟第9窟主室南壁题壁《千字文》遗迹这一独特而有趣的考古案例,考证分析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以期深入揭示《千字文》在唐代广泛流传的历史文化现象,并探索复原古代学郎、营造洞窟工匠的某些生活场景。
关键词 莫高窟第9窟 《千字文》 题壁考古文献探考
原文传递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临摹新探
13
作者 赵袖荣 学刊 2024年第1期232-251,共20页
1141年,首版尊胜佛母曼荼罗木雕版画问世。不久后,西夏仁宗的功德窟——敦煌榆林窟第3窟中也出现了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形象。随着《佛顶尊胜总持经》的广泛传播,各种题材和类型的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在西夏境内流传开来。其中,东千... 1141年,首版尊胜佛母曼荼罗木雕版画问世。不久后,西夏仁宗的功德窟——敦煌榆林窟第3窟中也出现了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形象。随着《佛顶尊胜总持经》的广泛传播,各种题材和类型的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在西夏境内流传开来。其中,东千佛洞第2窟的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是西夏绘制的最后一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东千佛洞第2窟的实地调查和面壁临摹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的感悟体会,对该壁画进行整理、复原、临摹和研究,并解析其艺术风格特征,以增进公众对西夏独特而精彩的艺术特征和价值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西夏帝王 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 图像解析 壁画复原临摹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饮食文化传统
14
作者 金淑文 学刊 2024年第1期283-293,共11页
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炎黄子孙独到的生存智慧和科学的生存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饮食的论述在古代典籍中随处可见,且影响至今。本文立足于饮食这一脉相承的文化,围绕时、和、礼... 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炎黄子孙独到的生存智慧和科学的生存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饮食的论述在古代典籍中随处可见,且影响至今。本文立足于饮食这一脉相承的文化,围绕时、和、礼、养、俭等核心概念,阐述饮食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典籍 饮食文化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宏德学刊》稿约
15
作者 学刊 2024年第1期380-382,共3页
一、《宏德学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和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为CSSCI来源集刊。本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二、《宏德学刊》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 一、《宏德学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和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为CSSCI来源集刊。本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二、《宏德学刊》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常设的栏目包括:(一)儒释道综合研究:关于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历史、经典等研究;(二)中华语言文字研究:中国传统文字、音韵、训诂学方面之研究;(三)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稀见文献、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四)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管理思想的融通研究;(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传统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研究;(六)传统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华优秀价值观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之研究;(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综述、重要学术对话、书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非物质文化 南京大学 期刊目录 现代管理思想 语言文字研究 社会道德建设 传统价值观
原文传递
汉代的神农、炎帝图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16
作者 庞政 赵祖蔚 学刊 2024年第1期324-338,共15页
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史学界中众说纷纭,前人各持己见,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应当将二者视作同一人;而另一类反之,认为至少在先秦时期神农与炎帝就应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后者主要根据先秦和两汉典籍,判断神农与炎帝在两汉... 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史学界中众说纷纭,前人各持己见,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应当将二者视作同一人;而另一类反之,认为至少在先秦时期神农与炎帝就应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后者主要根据先秦和两汉典籍,判断神农与炎帝在两汉时期基于某些原因融合成同一人物。鉴于前人研究少有提及相关图像材料,因此本文拟从汉代图像材料入手,辅以文献材料,对神农与炎帝的身份演变、图像性质,以及在墓葬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 炎帝 汉代画像石 历史背景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462窟回鹘文题记研究
17
作者 张铁山 皮特·茨默 学刊 2024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敦煌莫高窟第462窟的中室、后室均有回鹘文题记。本文对第462窟的回鹘文题记进行释读,以期为洞窟的性质、开凿和改建年代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莫高窟 第462窟 回鹘文 题记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专题
18
作者 李国 学刊 2024年第1期1-2,共2页
“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219)是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项目以敦煌研究院李国研究员为首席专家,集中了国内外近50名从事汉、吐蕃、回鹘、蒙古、西夏等语言文字和文献... “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219)是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项目以敦煌研究院李国研究员为首席专家,集中了国内外近50名从事汉、吐蕃、回鹘、蒙古、西夏等语言文字和文献解读的专家,以及丝绸之路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研究。这是敦煌研究院继樊锦诗研究员“敦煌石窟图像专题研究”、马德研究员“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杨富学研究员“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张小刚研究员“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 樊锦诗 民族文化研究 敦煌遗书 抢救性 中外关系 数据库建设
原文传递
瓜州榆林窟第3窟西夏属性申论
19
作者 梁红 沙武田 学刊 2024年第1期195-220,共26页
瓜州榆林窟第3窟出现了大量元代各民族文字的游人题记,又有明显属于元代补绘的蒙古装供养人画像,加上洞窟深厚的汉藏并存、显密共融的图像风格与义理思想,可见是反映西夏佛教及其艺术最为典型的洞窟,洞窟营建的西夏时代关系是清晰的。... 瓜州榆林窟第3窟出现了大量元代各民族文字的游人题记,又有明显属于元代补绘的蒙古装供养人画像,加上洞窟深厚的汉藏并存、显密共融的图像风格与义理思想,可见是反映西夏佛教及其艺术最为典型的洞窟,洞窟营建的西夏时代关系是清晰的。针对学界提出的元代皇家窟说,有必要做些辨析,尤其是对其中的游人题记、供养人画像、所谓“酿酒图”、山水画、取经图等几点存疑的地方,做些讨论,发现持元代说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窟 蒙古装供养人画像 元代皇家窟 酿酒图 取经图
原文传递
心学、理学、气学互动视域下明清之际思想转型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陆月宏研究员新著《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
20
作者 周可真 学刊 2024年第1期371-374,共4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陆月宏研究员曾先后出版过《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顾炎武》(独著,2013)、《顾炎武天下经世之学研究》(独著,2018)和《顾炎武经济思想研究:基于治乱循环与全球化双重视野》(第二作者,2023)三本顾炎武研究专...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陆月宏研究员曾先后出版过《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顾炎武》(独著,2013)、《顾炎武天下经世之学研究》(独著,2018)和《顾炎武经济思想研究:基于治乱循环与全球化双重视野》(第二作者,2023)三本顾炎武研究专著。其中与顾姝姝、徐林萍合著之书,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为主要文本依据,并参考相关史志及历史类和经济类的学术专著,概要论述了明清时期(以顾炎武时期为中心)经济发展状况,内容涉及里甲制度、赋役改革、丝绸业、棉织业、工商业、金融业、海外贸易、市镇发展等,旨在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转型 经世之学 《日知录》 经济学知识 名人传记 海外贸易 里甲制度 哲学研究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