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组原位杂交辨别芸薹属异源四倍体AA、BB、CC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宗芸 栗茂腾 +2 位作者 黄荣桂 伍晓明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A、B基因组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上表现有38个信号 ,A、C基因组不能区分开来。以黑芥 (BB ,2n =16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与埃塞俄比亚芥 (BBCC ,2n =34)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16条染色体上显示明显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芸薹属中BB与AA和CC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大 ,而AA与CC基因组分化较小。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最强的信号多集中分布于着丝粒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芸薹属 异源四倍体 四倍体 AA BB CC 基因组分化
下载PDF
Molecular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Thinopyrum elongatum Addition,Substitu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a Novel Source of Resistance to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被引量:37
2
作者 Shulan Fu Zhenling Lv +4 位作者 Bao Qi Xiang Guo Jun Li Bao Liu Fangpu Ha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Thinopyrum elongatum (2n = 2x = 14, EE), a wild relative of whea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ly novel source of resistance to several major wheat diseases includ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In this study... Thinopyrum elongatum (2n = 2x = 14, EE), a wild relative of whea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ly novel source of resistance to several major wheat diseases includ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wheat (cv. Chinese Spring, CS) substitution and ditelosomic lines, including Th. elongatum additions, were assessed for Type II resistance to FHB.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ines containing chromosome 7E of Th. elongatum gave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FHB, wherein the infection did not spread beyond the inoculated floret. Furthermore,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novel resistance gene(s) of 7E was located on the short-ann (7ES) based on sharp difference in FHB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wo 7E ditelosomic lines for each arm. On the other hand, Th. elongatum chromosomes 5E and 6E likely contain gene(s) for susceptibility to FHB because the disease spreads rapidly within the inoculated spikes of these lines.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lien chromosomes in the addition and substitution lines were intact, and the lines did not contain discernible genomic aberrations. GISH and multicolor-GISH analyses were further performed on three trans- location lines that also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FHB. Lines TA3499 and TA3695 were shown to contain one pair of wheat-Th. elongatum translocated chromosomes involving fragments of 7D plus a segment of the 7E, while line TA3493 was found to contain one pair of wheat-Th, elongatum translocated chromosomes involving the D- and A-genome chromosomes of wheat. Thus, this study has established that the short-arm of chromosome 7E of Th. elongatum harbors gene(s) highly resistant to the spreading of FHB, and chromatin of 7E introgressed into wheat chromosomes largely retained the resistance, implic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se lines as novel material for breeding FHB-resistant wheat cultiv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opyrum elongatum Alien addition lines Substitution lin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FHB)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原文传递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区分百合回交一代的不同基因组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树军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486,C003,共3页
利用东方百合 (OrientalLily)基因组DNA作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 ,用鲱鱼精子DNA或亚洲百合 (AsiaticLily)基因组DNA作封阻DNA ,对东方百合和亚洲百合杂种的回交一代 (BC1)的中期染色体进行了荧光染色。该方法将东方百合和亚洲百合的两个... 利用东方百合 (OrientalLily)基因组DNA作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 ,用鲱鱼精子DNA或亚洲百合 (AsiaticLily)基因组DNA作封阻DNA ,对东方百合和亚洲百合杂种的回交一代 (BC1)的中期染色体进行了荧光染色。该方法将东方百合和亚洲百合的两个基因组在其回交一代中清楚地区分开来。表明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既能有效地鉴定杂交的成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荧光原位 杂交区分 百合 回交一代 探针 荧光染色 亚洲百合 东方百合
下载PDF
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宗芸 伍晓明 +1 位作者 王秀琴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19,F003,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36)、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甘蓝型油莱(AACC,2n=38)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甘蓝、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不能区分A、C基因组。黑芥染色体上只有零星的弱小信号,埃塞俄比亚芥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18个明显的信号,可以区分出C、B基因组;芥菜型油菜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可以区分出A、B基因组。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甘蓝与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而甘蓝与黑芥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前者高;甘蓝与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的亲缘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芸薹属 近缘物种 基因组 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与原位杂交检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桂芳 刘建文 +3 位作者 黄远樟 丁敏 唐顺学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0-55,共6页
旱麦草属(Eremopyrum)是用于小麦品种改良的又-潜在的植物资源。为了筛选小麦-旱麦草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对普通小麦品种 Fukoho×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 BC2F3代材料的96粒种子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检测... 旱麦草属(Eremopyrum)是用于小麦品种改良的又-潜在的植物资源。为了筛选小麦-旱麦草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对普通小麦品种 Fukoho×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 BC2F3代材料的96粒种子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检测,共检出15粒2n=43的种子, 8粒 2n= 44的种子,进一步对以上材料进行的基因组DNA原位杂交,共鉴定出3个单体附加系,2个二体附加系,1个双单体附加,1个小麦三体单体附加,1个附加3条东方旱麦草染色体的小麦单体,在染色体数为42的个体中,检测出1个单体代换,1个双单体代换。根据BC2F3代自交品系来源的不同,初步认为由双单体附加自交比单体附加自交选择异附加系的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麦草 普通小麦 附加系 代换系 gish
下载PDF
一个多抗小麦-中间偃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7
6
作者 艾山江.阿布都拉 文玉香 +4 位作者 唐顺学 李义文 庄家骏 贾旭 李洪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经过多年田间和温室接种抗病性鉴定,从(77-5433×中5)杂交组合花药培养后代中选育出一个兼抗大麦黄矮病、条锈、叶锈和秆锈4种小麦主要病害的新种质遗4212。遗4212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在几乎所有的花粉母细胞中... 经过多年田间和温室接种抗病性鉴定,从(77-5433×中5)杂交组合花药培养后代中选育出一个兼抗大麦黄矮病、条锈、叶锈和秆锈4种小麦主要病害的新种质遗4212。遗4212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在几乎所有的花粉母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21个二价体,这说明遗4212是一个在遗传上业已稳定的整倍体材料。对(遗4212×77-5433)F_1代花粉母细胞的观察表明,遗4212可能是含1对外源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代换系或具较大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易位系。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对遗4212的有丝分裂中期相、减数分裂后期Ⅰ相和(遗4212×77-5433)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后期Ⅰ进行了检测,确证遗4212含1对外源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这些结果表明,遗4212是一个小麦一中间偃麦草代换系,其抗病性来自其携带的1对中间偃麦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种质 细胞分子生物学 鉴定
下载PDF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蓝粒小麦及其诱变后代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国华 李滨 +4 位作者 刘建中 英加 穆素梅 周汉平 李振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5-259,T001,共6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GISH)对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2n =10x=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 5 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GISH)对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2n =10x=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 5 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易位的片段。如前人报道[3 ] ,蓝 5 8(2n =4 2 )是一个具有 2条长穗偃麦草 4E染色体的异代换系 (4E/ 4D)。LW0 0 4可能是一个具有两对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纯合系 ,其田间表现磷高效特性。LW4 3 3 4为 4 1条染色体的蓝单体 (40W +1’4E) ,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 4E的单端体 (40W +1’t4E)以及组型为 39W +1’4E +1’t4E的个体。此项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表明控制蓝粒性状的基因的确在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上。同时说明有效的突变方法与灵活方便的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 基因组原位杂交 辐射诱变 蓝单体小麦 相互易位 鉴定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F_1及BC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艳萍 陈佩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通过胚拯救,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6x=42,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观... 通过胚拯救,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6x=42,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观草×中国春)F1和(中国春×鹅观草)F1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40.33I+0.78II+0.03III和40.40I+0.79II。杂种F1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与其回交可获得BC1代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中国春BC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单价体较多,植株高度不育;(中国春×鹅观草)F1×中国春BC1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但其中部分植株拥有整套小麦染色体且能正常配对、分离,可形成部分可育花粉粒,能收到少量自交结实种子。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有1株穗型趋向中国春,其染色体数目为2n=63,经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GISH)检测,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1条鹅观草染色体。该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26.40I+18.30II,但植株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回交能收到BC1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2n=63)×中国春BC1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40~59之间,其中的外源染色体已经逐渐减少,虽然该BC1的穗型已接近中国春,但仍然高度不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所有杂种F1及大部分BC1对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鹅观草 远缘杂交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赤霉病抗性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三个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关系及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大勇 张学勇 +1 位作者 杨继 饶广远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45-964,共20页
以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的 3个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种 (乌拉尔图小麦 (T .urartuThum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粗山羊草 (Ae.tauschiiCoss .) )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 ,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杂交 ,比较... 以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的 3个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种 (乌拉尔图小麦 (T .urartuThum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粗山羊草 (Ae.tauschiiCoss .) )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 ,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杂交 ,比较杂交强度以及泳道中带纹的不同 ,并结合部分DNA重复序列在基因组间含量差异的数据 ,得出结论 :Au 和D基因组的关系相对较近。分别以这三个二倍体种的基因组DNA为探针 ,与普通小麦中国春 (T .aestivumL .cv .ChineseSpring)根尖细胞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 ,可以清晰地识别出 3个基因组。Au 和D基因组的染色体都呈现均匀的杂交信号 ,但以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基因组DNA为探针时 ,发现交叉杂交现象十分显著 ,并且杂交信号区域化分布 ,呈现明显的重复序列的特征。在间期核中 ,来自不同基因组的染色质占据不同的空间。我们认为 ,造成B基因组染色体非均匀杂交现象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因为该基因组中含有更为丰富的串联重复序列 ,B与Au、D基因组的差异也可能主要体现在重复序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组 DNA重复序列 亲缘关系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关鹤 赵泓 +1 位作者 云兴福 刘凡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99-105,共7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是以亲本之一的总基因组DNA做探针,另一亲本的基因组DNA做封阻,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染色体/染色质检测技术。在其发展的十几年里,已在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用这一技术可对多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是以亲本之一的总基因组DNA做探针,另一亲本的基因组DNA做封阻,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染色体/染色质检测技术。在其发展的十几年里,已在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用这一技术可对多倍体中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基因组组成及起源进行研究;对杂交种中染色体组的组成进行分析;对代换系、附加系和易位系进行有效的鉴定,并对其中的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来源、大小、数目及发生位点进行检测和定位。此外,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还有助于确定物种间的同源性;研究杂交种中来源不同的染色质在核中的分布;探索B染色体的起源、染色体间的配对、重组、交换等现象。随着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改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植物基因组研究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荧光原位杂交(FISH) 植物 基因组
下载PDF
Molecular Cyto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a Wheat-Thinopyron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R Dewey Partial Amphiploid Resistant to Powdery Mildew 被引量:11
12
作者 Shu-BingLIU Hong-GangWANG +4 位作者 Xue-YongZHANG Xing-FengLI Da-YongLI Xia-YuDUAN Yi-Lin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26-733,共8页
: Wide cross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transfer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from Thinopyron intermedium(Host) Barkworth & DR Dewey to wheat. Among the progeny of crossing common wheat (... : Wide cross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transfer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from Thinopyron intermedium(Host) Barkworth & DR Dewey to wheat. Among the progeny of crossing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Yannong 15 with Th. intermedium, a partial amphiploid E990256, with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was developed. It had 56 chromosomes and could form 28 bivalents in pollen mother cells at metaphase I of meiosis. Resistance verification by race 15 at the seedling stage and by mixed strains of Erysiphales gramnis DC. f. sp. tritici Em. Marchal at the adult stage showed it was immune to powdery mildew at both stages. Gene postulation via 21 isolates of E. gramnis f. sp. tritici and 29 differential hosts showed it was nearly immune to all the isolates used, and its resistance pattern was different from all the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used, which indicated it probably contained a new resistance gene to powdery mildew. Biochemical verification showed it might convey different Th. intermedium chromosomes from those of the wheat- Th. intermedium partial amphiploids Zhong 1–5.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by using St genomic DNA as the probe showed E990256 contained a recombination genome of St and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partial amphiploid powdery mildew Thinopyron intermedium WHEAT
原文传递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静 张新友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基因组 染色体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4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4 位作者 陈孝 钱幼亭 林志珊 徐惠君 马有志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14-620,共7页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V株系。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RAPD分析,研究YW43的遗传构成及其抗病基因染色体归属。结果表明:YW443(2n=42)的遗传构成为40条(20对)小麦染色体和2条(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易位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较小,属于St基因组,小麦染色体7D长臂末端片段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长臂末端片段取代,小麦新品系YW443为小麦-中间偃麦草7DS·7DL-7StL易位系,其抗病基因位于7StL末端。筛选出的特异RAPD标记OPR19-900,能检测出L1及其衍生抗病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L片段,可作为鉴定抗黄矮病易位系的1个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YW443 黄矮病 抗病品系 抗病基因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百合杂种系间杂交障碍的克服及3种幼胚离体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松林 王仙芝 +1 位作者 牛立新 张延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3-1578,共6页
分别以麝香百合(Longiflorum,L)White Fox、亚洲百合(Asiatic,A)Conneticut King、东方百合(Oriental,O)Sorbonne及喇叭百合(Trumpet,T)Royal Goden为亲本,用切割柱头法进行杂交,采用离体培养技术对杂种幼胚进行抢救,并运用基... 分别以麝香百合(Longiflorum,L)White Fox、亚洲百合(Asiatic,A)Conneticut King、东方百合(Oriental,O)Sorbonne及喇叭百合(Trumpet,T)Royal Goden为亲本,用切割柱头法进行杂交,采用离体培养技术对杂种幼胚进行抢救,并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所得杂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所选的6个杂交组合中,切割柱头授粉能不同程度地克服除LL×TT之外的5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前障碍;胚、胚乳及胚珠3种外植体的离体培养萌发率分别为100%、21.5%和1%,所得植株占所得杂种的比例分别为9.6%、89.9%和0.5%;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显示,所获植株均为真杂种.结果证明,胚、胚乳及胚珠培养是从幼胚获得百合杂种植株的高效途径,且能有效防止伪杂种混杂,胚乳培养是获得百合杂种一代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系间杂交 胚乳培养 胚培养 胚珠培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甘蔗与滇蔗茅杂交后代F_1、BC_1表型和GISH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8 位作者 刘新龙 毛钧 字秋艳 刘洪博 李忠磊 李旭娟 徐超华 李纯佳 蔡青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7-2316,共10页
滇蔗茅是甘蔗重要的近缘植物资源,在甘蔗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甘蔗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BC_1真实性后代种质并探明其遗传物质组成,本研究对远缘杂交组合亲本和后代材料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型... 滇蔗茅是甘蔗重要的近缘植物资源,在甘蔗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甘蔗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BC_1真实性后代种质并探明其遗传物质组成,本研究对远缘杂交组合亲本和后代材料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1)表型鉴定结果显示,F1叶片具父本滇蔗茅特征,BC1后代叶片则趋于甘蔗品种。BC1的节间长度和株高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茎径和锤度则逐渐趋于甘蔗品种(ROC10);(2)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父本云南95-20 2n=30,核型属2B类型。F1云野03-316 2n=54,属2B类型;3个BC1后代材料2n均为110,其中云野06-278属2B类型,云野06-277和云野06-279属2C类型。(3)GISH结果:在F1和3个BC1材料中均检测到15条滇蔗茅野生种外源染色体,但没有检测到重组染色体。以上结果表明F1和BC1是真实的杂交后代种质,杂交过程染色体遗传方式分别为n+n和2n+n。本研究可为滇蔗茅有利基因向甘蔗转移提供细胞学证据,为滇蔗茅在甘蔗杂交创新中利用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滇蔗茅 杂交后代 gish技术
原文传递
中国水仙3个特异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菁华 张志忠 吕柳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0-746,共7页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rDNA在黄花水仙和两色花水仙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两色花水仙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NOR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即黄花水仙上具3个45SrDNA位点,两色花水仙具有5个位点;5SrDNA在位点和数量上表现出...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rDNA在黄花水仙和两色花水仙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两色花水仙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NOR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即黄花水仙上具3个45SrDNA位点,两色花水仙具有5个位点;5SrDNA在位点和数量上表现出一致性。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两色花水仙的染色体有10条来自于黄花水仙,22条来自于白花水仙。根据rDNA在这些种质资源上的分布,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两色花水仙是黄花水仙和白花水仙的天然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仙 基因组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凤珍 吉万全 +1 位作者 王长有 吴金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17,共4页
对阿勃缺体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经杂交、回交选育的两个衍生系(衍生系Ⅰ和衍生系Ⅱ)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2n=44=22″。两个衍生系与阿勃二体杂交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 对阿勃缺体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经杂交、回交选育的两个衍生系(衍生系Ⅰ和衍生系Ⅱ)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2n=44=22″。两个衍生系与阿勃二体杂交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衍生系Ⅰ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附加系,衍生系Ⅱ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衍生系 染色体构型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杂交世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桂芳 刘建文 +3 位作者 黄远樟 丁敏 唐顺学 贾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1期1150-1154,共5页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edeb)Jaub.etspach)属间杂种的回交和自交不同世代(BC2F1、BC3F1、BC2F2、BC3F2和BC2F3)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BC2F1代(2n=44)的植株回交产...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edeb)Jaub.etspach)属间杂种的回交和自交不同世代(BC2F1、BC3F1、BC2F2、BC3F2和BC2F3)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BC2F1代(2n=44)的植株回交产生的BC3F1代分离2n=43植株的比例较高;为41.09%,2n=44的植株类型的比例仅为4.11%;从自交后代BC2F2中分离2n=44植株类型的比例较高,为13.21%。回交二代(BC2F1)多数单株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单价体数较高,且回交结实率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与该植株平均每PMC中出现的单价体数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6和-0.7429。对BC2F3代部分种子进行的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n=44的不同植株所含有的外源染色体数目仍有不同。这些结果说明,由于外源染色体的存在,影响了小麦本身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和分离,降低了小麦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东方旱麦草 细胞遗传学 基因组
下载PDF
小麦-华山新麦草7Ns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秀娟 赵继新 +7 位作者 庞玉辉 孙树贵 张军 鲁敏 王亮明 武军 杨群慧 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9,共6页
为了给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提供新的种质材料,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对从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99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选育的杂交后代12DH25进行了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 为了给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提供新的种质材料,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对从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99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选育的杂交后代12DH25进行了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鉴定表明,12DH25含有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数为2n=44=22Ⅱ,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出现两条杂交信号,且能配对,表明两条外源染色体是华山新麦草的一对同源染色体。选取定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28对STS标记对12DH25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定位于小麦第7同源群上的STS标记BE591127和BG274576能在12DH25中扩增出华山新麦草特征条带,将12DH25附加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归属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由此确定矮秆材料12DH25是一个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7Ns二体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华山新麦草 矮秆 异附加系 SCAR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