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
被引量:8
A Review of Postmodern History
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8,共3页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8
-
1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0(1):130-142. 被引量:14
-
2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1-35. 被引量:32
-
3张耕华.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1995(4):96-110. 被引量:15
-
4高毅.福柯史学刍议[J].历史研究,1994(6):142-155. 被引量:4
-
5赵吉惠.当代历史认识论的反省与重建[J].历史研究,1993(4):3-15. 被引量:13
-
6田晓文.“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批判[J].历史研究,1990(3):80-88. 被引量:5
-
7赵轶峰.历史认识的相对性[J].历史研究,1988(1):24-34. 被引量:9
-
8李振宏.论史家主体意识[J].历史研究,1988(3):3-19. 被引量:22
-
9李林.论史学主体认识的一致性[J].历史研究,1988(6):35-48. 被引量:3
-
10张永华.后现代观念与历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8(3):62-71.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8
-
1张光华.大陆学界“后现代与历史学”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8(3):118-120. 被引量:5
-
2李振宏.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J].史学月刊,2008(7):5-19. 被引量:13
-
3周一平.中国二十四史:尽快英译,推向世界[J].探索与争鸣,2008(12):27-30. 被引量:5
-
4冯夏根,胡旭华.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27-31. 被引量:23
-
5郭震旦.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被引量:1
-
6徐洋.于小故事,蕴大历史——《马丁·盖尔归来》读后[J].中学历史教学,2012(6):58-60.
-
7陶鹏.网络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及其批判[J].中州学刊,2016(8):167-172. 被引量:9
-
8平英志.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质疑述评[J].理论观察,2017(6):30-32.
二级引证文献55
-
1李振宏.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点想法[J].史学月刊,2023(9):118-126. 被引量:1
-
2王丁.刘泽华与历史认识论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1(1):121-132. 被引量:2
-
3冯维.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征、危害与批判[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9(5):45-52.
-
4周祥森.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之缘起与定义之纷争(上)——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学案之一[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90-96.
-
5郭震旦.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被引量:1
-
6吴原元.略述《史记》在美国的两次译介及其影响[J].兰州学刊,2011(1):159-163. 被引量:6
-
7刘志刚.近五年来高校“史纲”教改研究的焦点、问题与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4):75-78. 被引量:2
-
8李勇.域外史学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回响[J].历史教学问题,2012(2):48-53. 被引量:1
-
9戴宇.岩波新书《系列日本近现代史》丛书评介[J].世界历史,2012(4):126-136. 被引量:1
-
10苗志娟.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解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0):25-29. 被引量:3
-
1李秋庚.参加道教学院开学典礼有感[J].中国道教,1990(3):58-58.
-
2王建华.真实与文本:认识论视野下历史图景的建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4):52-56. 被引量:1
-
3王作安.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J].中国宗教,2017(3):6-7.
-
4警钟.戒除“网瘾”路在何方?[J].中国德育,2005(11):9-11.
-
5徐启斌,程宏燕.公民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辨证[J].求索,2005(5):108-110.
-
6林艳,王婧.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147-148. 被引量:1
-
7宁锦歌,杜玲枝,郭金峰.“普世价值”思潮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1(7):73-73. 被引量:1
-
8徐丽华.归因风格与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决策[J].教育评论,2008(4):48-50.
-
9李远国.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J].宗教学研究,2005(2):1-8. 被引量:1
-
10陈远焕.新儒学对现代政治变迁问题的回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5):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