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跨文化交际中社会称呼的运用
被引量:
2
Use of Social Addressing Ter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称呼”“称谓”的使用及社会称呼的分类提出个人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社会称呼进行了对比。受权势、平等关系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社会称呼在使用上各有异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社会称呼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作者
胡红丽
机构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2-105,共4页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称呼
跨文化交际
英语
汉语
文化内涵
分类号
H313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10]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被引量:7
2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被引量:5
3
[5]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4
周杏英.
中美称谓的比较研究[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8,29(1):90-94.
被引量:6
5
[8]Davis, L. (2001).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被引量:1
6
[9]Scollon R,& Scollon W. S.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
1
谢丽霞.
英语成对词与汉语联合式复合词的词序比较——以时空领域中的词汇为例[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90-92.
被引量:2
2
何其亮.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兼谈节日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4(3):100-101.
被引量:5
3
刘福学.
英汉表示动物禁忌的象征意义窥探[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3(4):104-106.
4
张春英.
称呼模式的中西方比较[J]
.文教资料,2007(21):100-102.
5
白常山,乌云图,吴金莲.
从比喻修辞格的异同看英汉文化差异[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107-109.
被引量:4
6
代小兵.
英语民族的姓名习俗与文化传统[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4-57.
被引量:2
7
万美芳.
运用文学作品激活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J]
.新西部(理论版),2007(12X):166-167.
被引量:2
8
曾智勇,赵芳.
词汇与文化的映射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9):130-131.
9
王静.
英汉“夫妻”称谓语的比较与文化内涵[J]
.海外英语,2011(15):202-203.
10
李杉江.
简析缩略语产生的原因[J]
.中国培训,2016(6):190-190.
同被引文献
5
1
唐兴红,刘绍忠.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11-14.
被引量:43
2
任奎艳.英、汉语中的礼貌准则[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被引量:1
3
韦琴红.
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3):141-144.
被引量:10
4
杨大成.
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的语用失误现象[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0(5):156-158.
被引量:4
5
焦爱梅.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3):92-9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张艳,陈杰.
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3):34-36.
被引量:3
2
武虹芊.
称呼语中的文化意义探究——以高中必修课本古诗文为例[J]
.文化产业,2020(5):159-160.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王长友.
英汉称呼差异的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4):82-84.
2
何清.
从称谓语看中西人际关系的差异[J]
.成才之路,2011(31):80-81.
3
魏华.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J]
.亚太教育,2016,0(36):296-297.
被引量:2
1
孙岿.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90-93.
被引量:8
2
赵丽丽.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俄汉社会称呼语[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2):224-225.
3
贾晞儒.
蒙古语并列结构的语义关系[J]
.民族语文,1983(4):15-23.
4
汉语小百科——社会称呼一二三[J]
.金桥,2014,0(1):146-146.
5
李晶晶.
中日正式场合间称呼语的对比[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1):280-280.
6
林艳,何寿鹏.
日、英、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及表达方式[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74-75.
7
崔山.
谈汉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J]
.汉语学习,1990(1):35-37.
被引量:2
8
王金玲.
俄汉社会称呼语之比较[J]
.长春大学学报,2000,10(1):71-75.
被引量:3
9
华理.
卖"老"和装"嫩"[J]
.咬文嚼字,2004,0(12):4-5.
10
高鲲.
融情感于英语教学[J]
.林区教学,2008,0(5):91-9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