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史禄国与中国学术界关系考实——以“云南调查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史禄国被誉为对中国民族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然其在中国学界的际遇,以"云南调查事件"为界限,前期礼遇尤佳,此后则受到学界诸多非议,惟傅斯年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史氏受到学界非议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学术转型时期,彼时中国学者学术视野狭窄,对国际学术新潮的把握严重不足;二是现下学界在研究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史氏作为该事件主角的主体叙事和主体意识的表达,致使整个调查事件中某些重要的事实长期未能被揭示出来。
作者
王传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7-16,共10页
关键词
史禄国
傅斯年
中大语史所
史语所
云南民族调查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1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11
1
S.M.Shirokogroff.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
被引量:1
2
S.M.Shirokogroff to Fussenien. . 1928
被引量:1
3
Articles of Agreement. .
被引量:1
4
S.M.Shirokogroff.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work in Yunnan in july-October. . 1928
被引量:1
5
S.M.Shirokogroff.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 1929
被引量:1
6
S.M.Shirokogroff.Scheme of Eth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
被引量:1
7
何国强,唐凯勋.
析中国民族学北派和南派的学术倾向——以吴文藻、杨成志为例[J]
.思想战线,2005,31(5):132-140.
被引量:20
8
Shirokogoroff,S.M.'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China,'. Folklore Studies . 1942
被引量:1
9
I.A.Lopatin.'A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 . 1931
被引量:1
10
C.W.Bishop.Anthropology of China. Geographical Review . 1928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1
1
金天明,龙平平.
论吴文藻的“民族学中国化”学术思想[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30-35.
被引量:13
2
吴文藻,王庆仁.
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今昔[J]
.民族研究,1981(1):57-64.
被引量:4
3
费孝通.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2):5-13.
被引量:272
4
冰心.
我的老伴──吴文藻[J]
.民族教育研究,1994,5(2):67-76.
被引量:3
5
林耀华,陈永龄,王庆仁.
吴文藻传略[J]
.民族教育研究,1994,5(2):77-83.
被引量:9
6
田晓岫.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勤奋开拓的杨成志教授[J]
.民族教育研究,1994,5(2):97-100.
被引量:3
7
费孝通.
开风气育人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3(1):21-26.
被引量:10
8
李亦园.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7-12.
被引量:33
9
徐杰舜,乔健.
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三十二[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62-69.
被引量:7
10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 潘蛟 王贤海 刘文远 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译者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9
1
马强.
从口述中找回历史:马长寿先生与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J]
.回族研究,2007(1):26-31.
被引量:3
2
黄娟,胡鸿保.
碧海丹心——读《粤海虞衡卌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有感[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85-187.
3
刘小云,杨天保.
杨成志和徐松石之比较:以西南民族研究为中心[J]
.广西民族研究,2008(3):61-68.
被引量:1
4
胡鸿保,张晓红.
李绍明先生对重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贡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14-17.
被引量:6
5
马宁.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28-33.
被引量:3
6
汪洪亮.
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与民族学——从杨成志的一篇旧文说起[J]
.民族研究,2011(4):34-44.
被引量:24
7
何国强,李亚锋.
论《寻乌调查》的社会人类学意义——与同期三部作品相比较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3):32-41.
被引量:4
8
王欣.
马长寿先生早期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旨趣——兼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研究范式[J]
.民族研究,2016(2):55-65.
被引量:5
9
张继焦,吴玥.
中国人类学发展70年[J]
.西北民族研究,2019,0(4):111-119.
被引量:10
10
张继焦,宋丹.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较早讲授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师生俩共读容先生的《人类学方法论》[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8-30.
同被引文献
47
1
谭同学.
迈向主权的民族理论自觉——围绕西南民族研究的三场分歧及其方法论反思[J]
.开放时代,2021(2):43-60.
被引量:4
2
高丙中.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6.
被引量:34
3
施爱东.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J]
.文化遗产,2008(3):46-57.
被引量:5
4
林耀华.
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J]
.历史研究,1963(2):171-190.
被引量:50
5
吴剑杰.
从大亚洲主义走向世界大同主义——略论孙中山的国际主义思想[J]
.近代史研究,1997(3):185-208.
被引量:4
6
周大鸣.
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1):132-144.
被引量:9
7
费孝通.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被引量:464
8
林耀华.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J]
.云南社会科学,1984(2):1-5.
被引量:35
9
费孝通.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5):13-22.
被引量:13
10
杜正胜.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
.中国文化,1995(2):224-237.
被引量:40
引证文献
5
1
谭同学.
迈向主权的民族理论自觉——围绕西南民族研究的三场分歧及其方法论反思[J]
.开放时代,2021(2):43-60.
被引量:4
2
田耕.
中国社会研究史中的西南边疆调查:1928-1947[J]
.学海,2019(2):21-33.
被引量:10
3
覃延佳.
在“同种”与他邦之间:杨成志对越南民俗的考察及其方法论启示[J]
.民俗研究,2022(1):51-60.
被引量:1
4
袁先欣.
设想“民族”的前提——杨成志云南调查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
.开放时代,2022(3):54-67.
被引量:4
5
徐义强,王连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分野——基于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的分析[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4):30-4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朱荟.
从脆弱性发展到政策型收益:民族地区人口红利的概念内涵、机会窗口及实践路径[J]
.西北民族研究,2022(4):136-149.
被引量:4
2
袁剑.
整体感与中国性——20世纪边政研究中的边疆——民族论述及其折射的思想关系[J]
.西北民族研究,2021(2):70-81.
被引量:4
3
陈波.
房屋的谱系——对扎坝社会组织的人类学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20(3):193-218.
被引量:4
4
傅春晖.
南开经济研究所20世纪30年代调查研究再考察[J]
.社会学研究,2021(6):156-178.
5
周星.
中国民族政治学八十年[J]
.西北民族研究,2022(1):49-74.
被引量:1
6
刘琪.
“建制”与“安民”——边政学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思考及其当代启迪[J]
.学术月刊,2022,54(4):173-182.
被引量:3
7
谭同学.
族体认同的知识生产及其主权意识[J]
.开放时代,2022(3):33-53.
被引量:4
8
王晴.
顾颉刚“层累演进”分析法的生成——族群意识与实证交融下的文本阐释[J]
.民间文化论坛,2023(1):56-65.
被引量:1
9
刘琪.
“建制”与“安民”——边政学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思考及其当代启迪[J]
.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2(9):36-44.
10
田耕.
交错继承的学术传统:以抗战期间的一些边疆研究为例[J]
.学海,2023(2):103-115.
被引量:1
1
刘小云.
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J]
.学术探索,2007(4):112-117.
被引量:7
2
刘芳铭.
解读费孝通[J]
.世纪桥,2005(4):98-99.
3
周坤.
史禄国与近代中国学界再考察——以史禄国在华学术交往活动为中心[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6,37(1):48-58.
被引量:1
4
于洋.
史禄国和他的通古斯萨满教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2):12-16.
被引量:1
5
施爱东.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J]
.文化遗产,2008(3):46-57.
被引量:5
6
梁木森.
近年来我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一)[J]
.民俗研究,1988(2):91-94.
7
费孝通.
从蚌龙想起[J]
.读书,1994,0(9):57-62.
被引量:3
8
高丙中.
东北驻屯满族的血缘组织──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家户的演变[J]
.满族研究,1996(1):16-24.
被引量:7
9
罗惠翾.
满族研究新领域的开创之作——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评介[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135-136.
10
裴婷婷.
满族收继婚俗的变迁[J]
.甘肃民族研究,2006(1):101-106.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