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府、职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深化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11
1 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 .职教论坛,2005,21(01S):60-61. 被引量:43
2 朱映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的考察与启示[J] .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19(7):40-42. 被引量:4
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被引量:3
4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zjdfc.com. 被引量:1
5 夏越.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之路-访大连翻译职业学院院长蔡德成[N].中国教育报,2006-5-17. 被引量:1
6 .Europaisches Zentrum fur die Berufsbildung.DasBerufliche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92 被引量:1
7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Ein uberblick fur Eltern,Lehrer,Schuler[]..1994 被引量:1
8 Der Bundesminister fu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Lehrlingsausbildung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94 被引量:1
9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he Material and Social Standing of YoungPeople During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1990 被引量:1
10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赴德考察团.学习德国先进经验 推进我国职教师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6):57-58. 被引量:9
共引文献143
1 李梦卿,张君第.“工士”学位在我国职教人才培养中的可实施性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4(3):14-16. 被引量:14
2 乌玉洁.《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3):19-19. 被引量:1
3 李建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10-12. 被引量:1
4 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J] .职教论坛,2006,22(04S):58-59. 被引量:4
5 张建萍,李亦军.“双元制”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实施[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2006,26(2):108-110.
6 侯静,周谊.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2007,20(2):26-28. 被引量:6
7 毛雁红.国外职业教育概述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保山师专学报,2006,25(6):50-54. 被引量:6
8 解爱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0):65-66. 被引量:4
9 陈家佶.植根电力办学 工学融合育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29):14-16.
10 卢常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微[J] .继续教育研究,2007(6):42-44.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19
1 田浩.浅谈如何构建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J] .思想战线,2009,35(S2):147-149. 被引量:2
2 吕景泉.德国职教“双元制”及思考[J] .天津教育,1998,0(1):20-21. 被引量:1
3 王灏.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J] .都市快轨交通,2004,17(5):23-27. 被引量:189
4 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3):62-64. 被引量:30
5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 .求是,2006(5):48-50. 被引量:122
6 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07(21):58-59. 被引量:54
7 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8-01-23. 被引量:13
8 卢常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微[J] .继续教育研究,2007(6):42-44. 被引量:13
9 陈正.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12):20-21. 被引量:3
10 Robert D. Atkinson > Daniel D. Castro, A National Technolog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11 YALE J. I.. I TECH. 190(2009), 190 - 20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1 王永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6):123-125. 被引量:8
2 吕佳,李候梅.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IT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J] .科教文汇,2014(12):66-67. 被引量:1
3 花月.德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特色与启示——以《联邦职业教育法》为例[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5):51-54. 被引量:5
4 林海英.高职教育“政企行学”四方联动机制探索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2):23-24.
5 潘远安,战淑红,李昕,李鹏宇,贾晓峰.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模具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模具制造,2021(8):88-92.
6 王美能.校政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探索——以宜春学院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0):236-238.
7 韩志超,颜兵,李广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 .枣庄学院学报,2022,39(5):90-95. 被引量:4
8 王爱娜,姜涛杰.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对“双碳”背景下中国造纸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 .中华纸业,2023,44(14):56-60. 被引量:3
1 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1):30-32. 被引量:16
2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大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27):11-13. 被引量:4
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 .职教论坛,2008,24(2):1-1. 被引量:163
4 孙俊.“三方联动”机制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46-48. 被引量:1
5 黄韵芝.谈高职院校如何运用‘三方联动’机制进行班级建设[J] .青年文学家,2011,0(10X):56-57.
6 徐霄红,王自勤,杜天霞.工业园区职工继续教育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2):92-93. 被引量:1
7 张齐.关于建立中职学校物流实训教学的三方联动机制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6(2):98-101. 被引量:1
8 徐霄红,王自勤,杜天霞.工业园区职工继续教育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13(5):112-114.
9 徐丹琦.提高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 .当代职业教育,2015(4):57-59. 被引量:2
10 朱红霞.中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68-16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