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
4
Causal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Pattern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高等教育理念认识方面的原因 ,还与文化哲学方面的科学主义兴盛与人文教育的危机有关 ,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是导致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认知本位的思想根源。
作者
杨杏芳
朱曼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
出处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52,共3页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大学
专业教育
教育模式
成因
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
课程设置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93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7
1
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375.
2
李维武.
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1(3):5-10.
被引量:82
3
文辅相.
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1(2):5-11.
被引量:108
4
姚启和.艰难的选择:突破苏联教育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4,(2).
被引量:3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3
6
张曙光.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生存哲学[J].华中理工大学生存哲学研究通讯,2001,(2).
被引量:4
7
高秉江.生存论思想的哲学史溯源[J].华中理工大学生存哲学研究通讯,2001,(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7
1
涂又光.
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
.中国哲学史,1999(2):10-13.
被引量:17
2
文辅相.
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
.高等教育研究,1996,17(6):12-16.
被引量:178
3
(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62.
被引量:3
4
(英)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9.
被引量:2
5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7-48.
被引量:16
6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06).
被引量:1
7
杨叔子.
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9,20(4):1-6.
被引量:313
共引文献
193
1
吴昕炜.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以《人文科学概论》课程为例[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322-330.
被引量:3
2
邓爱民,王向东,朱为玄,徐道远.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64-67.
被引量:1
3
陈兴明.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进展[J]
.高等理科教育,2001(4):58-62.
被引量:2
4
于友三,刘梅,连静,刘晓男,黄旭东.
体育院校人文创新教育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5):40-41.
被引量:1
5
樊敏.
高职人文教育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96-98.
被引量:1
6
杨杏芳,朱曼.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总方向——“科学·文化·人生·创造”四位一体[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73-78.
被引量:1
7
李学荣.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1):50-52.
被引量:1
8
杨斌.
从我国大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看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62-65.
被引量:1
9
潘瑜华.
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新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51-52.
被引量:1
10
杨杏芳,朱曼.
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3):71-76.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30
1
王华君,韩弥明.
论农业文化与农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教育[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75-77.
被引量:10
2
高银银.
从上学动机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趋向的深层原因[J]
.青年探索,2006(4):52-54.
被引量:2
3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被引量:3
4
杨德才.自然辩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5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一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
被引量:24
6
[美]约翰·洛西 邱仁宗 译.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被引量: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2/09/13/70/88.htm,2006-02-09.
被引量:70
8
张宏雷.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8(9):96-99.
被引量:12
9
.
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J]
.科学学研究,1997,15(4):11-17.
被引量:12
10
董敏秋,周德芹.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校正[J]
.辽宁教育研究,2008(12):118-12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徐磊,郭晓东.
试论农业文化教育在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
被引量:4
2
杨杏芳.
大学教育中“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及其改革——从科学与哲学的张力作用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1):1-4.
被引量:1
3
谢妮,姚江帆.
个体化视野中的大学生学习状况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29.
被引量:2
4
宋爱忠.
近年中国大学专业教育弊端研究的综述[J]
.才智,2012,0(3):307-30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赵婧,张翔.
改革高等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安徽省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1):7-8.
被引量:1
2
李昌辉.
探析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J]
.学理论,2013(9):312-314.
被引量:2
3
蒋锐,李志.
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下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8-129.
被引量:3
4
王德芳.
高等农职院校学生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态度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8(1):103-107.
被引量:1
5
李须战.
农业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31-33.
被引量:1
6
文斌,张瑞杰.
应用型本科院校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思考——以黄淮学院旅游美学为例[J]
.城市地理,2014(8X):188-189.
7
谢妮,程则琳.
高等教育冷却功能微观形成机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4):1-10.
被引量:1
8
杨优优.
农业文化教育在农业类本科生就业中的作用[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0):28-29.
被引量:1
1
李洁.
论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5):45-46.
被引量:2
2
唐银盛.
“寓教于乐”的学前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2):68-68.
3
文辅相.
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1(2):5-11.
被引量:108
4
阮奎,朱波涌.
论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08(8):77-78.
被引量:1
5
刘焕彬.
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J]
.高教探索,1997(4):6-7.
6
杨扬,刘海苹,王景波.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9-50.
被引量:8
7
周竞学,赵京,邱银福,余跃庆.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高等教育,1998(4):42-43.
8
蒋锐,李志.
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下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8-129.
被引量:3
9
齐琪,李忆.
“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同济教育研究,2011(3):88-90.
10
梁哲.
模式认知与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现代教育论丛,2000(5):63-65.
辽宁教育研究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