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重建
被引量:
21
On Thre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ic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诗学面临三大重建的美学使命 :在中国跨入现代以后的诗歌观念重建 ,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 ,现代传媒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三大重建不可能在封闭状况下完成。实现与中国古代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对话 ,是三大重建的必备条件。
作者
吕进
机构地区
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4,共7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中国
现代诗学
理论建构
美学
诗歌观念
诗体
传播方式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51
同被引文献
142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21
参考文献
18
1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被引量:2
2
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0-181页.
被引量:9
3
曹丕的《典论》共五卷。原书已失,现有辑本,《论文》为其中的一篇。曹丕的原文是:“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詸尚实,诗赋欲丽。”《文心雕龙》认为“魏(典》密而不周。”
被引量:1
4
.《闻一多全集》卷一[M].三联书店,1948.202页.
被引量:2
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被引量:1
6
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被引量:5
7
常文昌著..中国现代诗论要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213.
8
[28] 《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卷二第62页,卷三第435页。
被引量:1
9
朱光潜著..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64.
10
[16][19][20][23][24][25][27] 《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卷四第450页,第62页,卷五第448页,第448页,第7页,卷六第69页,第69页,卷四第247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1
1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J]
.学术月刊,2004,36(7):90-97.
被引量:5
2
陈浩.
隐喻认识论[J]
.修辞学习,2003(2):9-10.
被引量:1
3
温潘亚.
文学史的“同存结构”与“外部权威”——艾略特批评理论中的文学史意识[J]
.文艺研究,2004(4):95-98.
被引量:1
4
刘小新.
大同诗学想象与地方知识的建构——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整合[J]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被引量:7
5
刘波.
《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
.外国文学评论,2004(3):5-18.
被引量:21
6
蒋述卓,何明星.
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J]
.中国比较文学,2003(1):85-96.
7
王素霞.
浮出海面——论文学史叙述声音的转换[J]
.当代作家评论,2000(6):71-76.
被引量:1
8
汪正龙.
论文学意图[J]
.文学评论,2002(3):160-167.
被引量:4
9
顾祖钊.
论中西文论融合的四种基本模式[J]
.文学评论,2002(3):168-174.
被引量:18
10
包鹏程,孔正毅.
纪录片中的修辞[J]
.新闻大学,2004(8):82-84.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42
1
吕进.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1):92-98.
被引量:7
2
王光明.
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153-169.
被引量:29
3
吕家乡.
内在律—郭沫若对新诗的重要贡献[J]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5,30(6):40-46.
被引量:3
4
荒林.
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反思——“现代汉诗学术研讨会”述要[J]
.文艺争鸣,1998(2):18-27.
被引量:10
5
张林杰,龙泉明.
郭沫若诗歌的象征主义[J]
.文艺争鸣,1998(4):25-30.
被引量:4
6
毛泽东.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J]
.文学评论,1978(1):4-5.
被引量:10
7
魏建.
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J]
.鲁迅研究月刊,1996(8):8-12.
被引量:4
8
沙鸥.
有感于“席慕蓉现象”[J]
.当代文坛,1990(5):40-41.
被引量:3
9
李有亮.
生命:诗的大陆——论诗的复归本体态势[J]
.文艺评论,1989(2):46-51.
被引量:3
10
许霆.
闻一多、胡适诗论的艺术思维比较——新诗发展第一、二阶段的基本特征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78-8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1
1
雷斌.
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的审思[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88-89.
被引量:1
2
童龙超.
对诗歌定义“公式化”问题的反思——以何其芳诗歌定义为例[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5):43-44.
3
蒋蕾.
现代格律诗:再也无法回避的选择[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118-121.
4
梁笑梅.
传播学意义下的余光中诗歌[J]
.江汉论坛,2005(3):100-104.
被引量:1
5
童龙超.
对新诗传播形式转型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62-63.
6
褚芝萍.
略论诗歌言说方式的特殊性——关于诗歌的艺术媒介的讨论[J]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6(11):29-31.
7
高玉.
重建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2-28.
被引量:1
8
张中宇.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24-28.
被引量:3
9
王雪松,王泽龙.
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回眸[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146-154.
10
张中宇.
新诗文体的“应变”与“不应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28-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胡俊.
近十年余光中诗歌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2008(28):197-200.
2
孙柏林,何俊云.
国内海德格尔“诗性语言”之思研究综述[J]
.思想战线,2013,39(S2):13-14.
3
张中宇.
新诗文体的“应变”与“不应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28-30.
被引量:1
4
张中宇.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现代汉诗的探索及其必然性[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60-63.
被引量:2
5
李丹.
论胡适改称“白话诗”为“新诗”[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6):95-99.
被引量:2
6
张中宇.
汉语新诗:“整齐”为何可能及其意义[J]
.文艺争鸣,2014(5):70-77.
被引量:2
7
张中宇.
汉语新诗的“雅化”及其前景[J]
.广东社会科学,2015(2):159-166.
被引量:2
8
魏祖钦.
李贺七言古诗的艺术创新及其诗学史意义[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97-102.
9
张中宇,朱寿桐.
新诗“情绪节奏”命题的由来及其可能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63-167.
被引量:1
10
毛巧晖.
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J]
.民族艺术,2017(3):94-100.
被引量:15
1
吕进.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1):130-135.
被引量:67
2
吕进.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J]
.中外诗歌研究,2004(3):6-11.
被引量:1
3
胡登全.
大众传媒与新诗的音乐性——基于对重建新诗传播方式的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33-35.
被引量:2
4
唐甜甜.
浅析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重建[J]
.时代文学,2009(2):198-198.
5
肖显惠.
传播与新诗主体地位[J]
.中外诗歌研究,2011(4):25-26.
6
肖显惠.
传播与新诗主体地位[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5):53-54.
7
吕进.
作为诗评人的闻一多[J]
.中外诗歌研究,2002(2):37-43.
8
万龙生.
吕进诗学理论的五大特点兼及其对于格律体新诗的有力支撑——在《吕进诗学隽语》研讨会的发言[J]
.中外诗歌研究,2013(2):41-43.
9
曾洪伟.
中国现代小诗与当下新诗重建[J]
.社会科学家,2007,22(3):30-32.
被引量:2
10
张同道.
自由与格律:中国新诗的形式追寻[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3):4-6.
被引量:1
文艺研究
200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