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4-6,共3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9
-
1张洪波.自由与格律的消长——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探踪[J].社科纵横,2008,23(10):85-86. 被引量:1
-
2白春超.京派对诗歌格律形式的探索与建构[J].中州学刊,2007(5):208-211. 被引量:2
-
3许霆.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构建新诗格律体系[J].中国韵文学刊,2009,23(1):97-107. 被引量:5
-
4许霆,鲁德俊.新诗格律探索七十年[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0,9(1):63-70. 被引量:1
-
5李雁.传统文化与现代格律体诗歌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10(3):102-105. 被引量:1
-
6葛晓音.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4):133-142. 被引量:4
-
7许霆.百年中国新诗格律体探索史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0(3):67-72. 被引量:1
-
8吉发涵.建国后新诗格律探讨的回顾与思考[J].文史哲,2002(3):15-21. 被引量:1
-
9郑敏.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J].诗探索,2002(Z1):24-29. 被引量:18
-
1英溪.台湾现代派源于上海现代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301-301.
-
2赵慧平.西方现代诗学论批评意义的发生[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116-120.
-
3许霆.中国新诗流派与西方现代诗学[J].文艺研究,1999(1):85-94.
-
4徐岱.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22-26. 被引量:7
-
5英溪.台湾现代派源于上海现代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178-178. 被引量:1
-
6陆锦平.词里稼轩的别样风貌——论稼轩词的隐含作者[J].前沿,2015(8):141-146. 被引量:1
-
7张孝评.论诗的自由美[J].人文杂志,2003(6):78-82.
-
8陆耀东.戴望舒的诗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20-23. 被引量:2
-
9吕进.西方诗学的本土阐释——在首届中国诗歌节上的发言[J].中外诗歌研究,2005(4):19-21.
-
10尹锡南,欧东明,刘颖.梵语诗学韵论与西方现代诗学比较——以欢增和马拉美、德里达等人为例[J].东方丛刊,2010(1):7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