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2期28-34,共7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共引文献1619
-
1纳日碧力戈,陶染春.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2):5-12. 被引量:7
-
2郭永平.人类学的黄土文明研究:倡导、理论与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56-63. 被引量:1
-
3刘仕刚,张继焦.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困境和发展新方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40-49. 被引量:5
-
4吴光芬.中国—丹麦“纸的对话”:非遗展陈中的技艺交流与文化变异[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279-288. 被引量:1
-
5王晓宁.文化自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实现路径[J].作家天地,2020(11):78-79.
-
6刘立云.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资本论》研究,2022(1):248-258.
-
7韩黄英,张紫玲,宋鹏飞.客栈在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探讨——以平遥古城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68-72.
-
8任希.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以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0):220-223. 被引量:2
-
9李亚培,于海波.“城中村校”随迁儿童文化适应的困境分析与超越——基于赣北地区南郊小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2):70-78. 被引量:3
-
10王晓旻.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药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与实践[J].校园英语,2020(49):84-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05
-
1冯昭奎.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11-16. 被引量:8
-
2史密斯.我们将走向何方?[J].读书,2003(1):31-39. 被引量:4
-
3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5(5):88-101. 被引量:51
-
4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8(1):29-42. 被引量:79
-
5贺来.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5(6):26-30. 被引量:8
-
6孙喜亭.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70-75. 被引量:22
-
7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15-17. 被引量:124
-
8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3):125-135. 被引量:40
-
9赵志辉.也谈开罗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兼与时殷弘和陶文钊同志商榷[J].世界历史,2000(2):90-95. 被引量:5
-
10潘一禾.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2(3):33-36.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8
-
1徐红.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主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4(3):45-49. 被引量:1
-
2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5(8):94-101. 被引量:22
-
3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8-114. 被引量:127
-
4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36-40. 被引量:13
-
5孙峰.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126-131. 被引量:15
-
6袁祖社.“人是谁?”抑或“我们是谁?”——全球化与主体自我认同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2(2):81-93. 被引量:24
-
7洪明.重振河山待后生——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战略与管理,2004(1):55-65. 被引量:3
-
8张慧卿.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176-18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01
-
1刘知萌.去蔽与桎梏:论网络叙事认同的悖论性质[J].华中学术,2022(1):46-54.
-
2王金华.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J].理论月刊,2008(12):185-188. 被引量:11
-
3刘学军.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公民意识培育[J].学术前沿,2012(8):72-79. 被引量:3
-
4马斌.公共精神之解读[J].传承,2010(24):108-109. 被引量:12
-
5宋安平.论公共精神重塑的政府责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6):157-160. 被引量:9
-
6赵宏燕.浅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与建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50-51. 被引量:1
-
7张晓东.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J].教育探索,2010(12):18-20. 被引量:4
-
8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36-40. 被引量:13
-
9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J].国际观察,2007(1):43-50. 被引量:9
-
10孙峰.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126-131. 被引量:15
-
1李向阳,苗莉珺,裴富毅.在青年学生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J].青春岁月,2013,0(13):444-445.
-
2徐天兴.大学教育中的文化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3):170-171.
-
3林靖.人本位与图书馆文化的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24(2):74-75. 被引量:9
-
4周长松.析二三十年代胡适的“全盘西化”论[J].滨州师专学报,2002,18(3):41-44.
-
5葛红兵,高尔雅,徐毅成.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论创意产业的本质界定[J].天府新论,2016,0(3):126-131. 被引量:2
-
6连超锋,梁建委,穆旭光,廖丽丽,刘爱丽,刘同般.全球化语境下中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4):73-76.
-
7陈嘉祥.大文化刍议——兼与毛志成先生商榷[J].同舟共进,1996(1):23-25.
-
8中国文化的“根”与“魂”[J].新华月报,2015,0(10):40-43.
-
9谈新敏.试论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60-65. 被引量:3
-
10顾速.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1995(2):129-13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