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柏林笔记》初探——文献状况与思想图景
被引量:
1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Notes in Berlin:Literature Condition and Ideological Pictur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柏林笔记》是马克思于1840—1841年间对一系列古代和近代哲学家著作所作的摘录,涉及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休谟、斯宾诺莎、罗森克朗茨等人物。由于笔记内容的摘录性质,长期以来鲜有人关注。但笔记的摘录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表征着马克思思想起源期复杂的思想状况。《柏林笔记》包含的思想意义与研究价值尚待发掘。
作者
杨偲劢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2,共8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柏林笔记》
马克思
思想起源期
文献状况
思想图景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66.
2
聂锦芳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29.
3
鲁路著..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08.
4
王东.
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写出《辩证法》是马克思毕生哲学创新梦[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3):67-72.
被引量:3
5
高秉江.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求真的五种形式[J]
.哲学研究,2009(10):70-75.
被引量:7
6
廖申白.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基于亚里士多德《论灵魂》[J]
.道德与文明,2012(5):72-80.
被引量:14
7
栾林.
个体之于和谐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谈起[J]
.理论月刊,2011(12):59-61.
被引量:1
8
邓安庆.
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实践哲学解读[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3):19-25.
被引量:5
9
邹诗鹏.
马克思哲学中的斯宾诺莎因素[J]
.哲学研究,2017(1):19-25.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Barnas, J. , 1995, Aristotle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被引量:1
2
Husserl, 1931,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Lo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被引量:1
3
Plato, 1941, The Republic of Pla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被引量:1
4
Russell, 1945,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被引量:1
5
Stumpf, 2003, Socrates to Sartre, New York.
被引量:1
6
Aristotle, 1941,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New York.
被引量:1
7
江畅.自主与和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被引量:2
8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被引量:3
9
莱布尼茨.神义论[M].束雁冰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被引量:8
10
陈修斋.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8
1
吕纯山.
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与求真品质[J]
.外国哲学,2019(2):1-24.
2
邓安庆.
"以现代精神为妻的鳏夫"--从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看宗教现代性与现代伦理问题(上)[J]
.道德与文明,2010(5):31-40.
被引量:4
3
邓安庆.
论莱布尼茨的伦理思想[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132-137.
被引量:4
4
王宁,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
中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历史追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2):2630-2632.
5
鲁克俭.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J]
.哲学动态,2013(6):11-16.
被引量:6
6
左稀.
论亚里士多德情感观的认知性[J]
.兰州学刊,2013(12):17-21.
被引量:3
7
刘春梅.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及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解读[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3):49-51.
8
王腾.
莱布尼茨论“最完美国家的道德世界”——从《形而上学序论》到《单子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1-8.
被引量:1
9
娥满.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灵魂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96-101.
被引量:2
10
蓝江.
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可能?——当代欧洲新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32(2):16-2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
1
安东尼奥·奈格里,李石(译).
《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文版序言[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4):204-204.
被引量:1
2
刘怀玉.
从历史决定论到被过度解释的“多元决定论”——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之当代意义的若干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2017(9):1-15.
被引量:9
3
冯波.
早期阿尔都塞的斯宾诺莎主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中心[J]
.哲学研究,2018,0(11):24-32.
被引量:7
4
王春明.
阿尔都塞双重意识形态界说中的“斯宾诺莎迂回”及其理性主义内核[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2):10-19.
被引量:1
5
李乾坤.
马克思柏林笔记文本群的形成、内容及其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57(3):10-16.
被引量:1
6
苏振源.
“巨大的历史感”: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根本特征的阐发[J]
.河北学刊,2021,41(2):70-7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苏振源.
马克思哲学理解史中“斯宾诺莎迂回”的三重难题[J]
.哲学动态,2022(6):16-24.
1
吴晓媚.
利用数学笔记延伸自主学习的策略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7,0(31):161-161.
被引量:2
2
隋俊宇.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方法之介绍[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7,0(8):86-87.
3
李洪杨.
论孙中山的知行观与陆王心学[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9):89-94.
被引量:1
4
罗玲,廖咏梅.
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生物笔记,提高学习效率[J]
.中学生物学,2017,33(5):35-37.
被引量:2
5
魏义霞.
论近代教育的普及[J]
.甘肃社会科学,2018(1):186-193.
6
杨凤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层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研究——以原典引用为核心的考察[J]
.苏区研究,2018(1):5-30.
被引量:3
7
魏治勋,宋洋.
先秦法家社会控制论及其现代批判[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66-76.
被引量:4
8
李浴洋.
从“教育小说”到“学术名著”——晚清民国时期《爱弥儿》中译本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0(1):50-58.
被引量:1
9
张兴成.
价值多元与价值虚无——从施特劳斯与伯林的思想张力看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J]
.文化与诗学,2015(1):264-292.
10
魏义霞.
谭嗣同对教育普及与途径的思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6):52-58.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