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生于东晋佛教经论的"文外之旨"由佛教理论范畴发展为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意义转换的渐进过程。从佛教上说,"文外之旨"强调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证悟佛教义理的整体意义;从审美上说,"文外之旨"与同源于东晋佛教经纶的"微言之妙""象外之谈"交融叠合,构成了"韵外之致"的审美境界。然而,直至刘勰将其引入文学研究,论述"文情之变",才真正完成了从佛学到美学的意义转换;皎然、司空图再引入诗学研究,论述"境""象""格""味"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又完成了从佛学向意境说的意义转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107,共9页
Literar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