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状补易位再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状补易位"现象进行历时和共时地比较和分析,结合时序象似性原则,指出将现代汉语补语分成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通过感知难度测量,论证汉语语序带来焦点性状语的"补语化"的合理性。
作者
熊远航
徐采霞
机构地区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第6期82-84,共3页
Modern Chinese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汉语状态补语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项目编号:15YY01]
关键词
状补易位
三个平面
时序象似性
感知难度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何洪峰.
先秦至西汉的前置方式状语[J]
.语言研究,2007,27(4):11-17.
被引量:2
2
董秀芳.
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
.古汉语研究,2006(2):2-8.
被引量:37
3
金立鑫.
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中国语文,2009(5):387-398.
被引量:49
4
祁艳..现代汉语状语与补语易位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07:
5
陆丙甫著..核心推导语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311.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7
2
刘海燕.
结果补语是非问句的回答方式[J]
.语言文字应用,2006(S2):52-55.
被引量:2
3
戴浩一,黄河.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当代语言学,1988(1):10-20.
被引量:459
4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6
5
何乐士.
《左传》、《史记》介宾短语位置的比较[J]
.语言研究,1985,5(1):57-65.
被引量:8
6
李佐丰.
先秦的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J]
.中国语文,1994(4):287-296.
被引量:14
7
陈平.
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
.中国语文,1994(3):161-168.
被引量:221
8
方平权.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J]
.古汉语研究,2000(2):70-73.
被引量:10
9
潘海华,梁昊.
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J]
.中国语文,2002(1):3-13.
被引量:23
10
孙良明.
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J]
.古汉语研究,2002(3):69-74.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85
1
唐晓东,宁强.
英语教学语法体系中的矛盾现象[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1(1):33-44.
被引量:1
2
宋亚云.
从变价的角度看古汉语动词“他动词化”的趋势[J]
.语言学论丛,2019(1):58-84.
被引量:1
3
史秀菊.
山西方言程度副词的框式结构[J]
.语言研究集刊,2023(1):185-202.
4
张谊生.
述宾还是状中:试论情态特征与句法功能之关系——兼论“X于、X以”类动词的副词化趋势[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1-19.
被引量:1
5
宋文辉.
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中“得”的意义、性质与功能[J]
.世界汉语教学,2021,35(3):306-322.
被引量:5
6
张宝.
认知图景的层次与上位制作义动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6):55-64.
7
林华勇,马喆.
广东廉江粤语的补语标记与补语分类[J]
.南开语言学刊,2013(1):44-52.
被引量:1
8
谢雯瑾.
《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中“于”的研究[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1):98-100.
9
黄锦章.
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1):103-108.
被引量:9
10
刘瑞红.
从名动语义关系判定古汉语双宾语句[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72-73.
1
傅思泉.
语句感知难度的层次分析佐证[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125-128.
被引量:2
2
金立鑫.
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中国语文,2009(5):387-398.
被引量:49
3
陆跃升.
试析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同异[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8-99.
被引量:1
4
赵燕.
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2):14-16.
5
陈小兰.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初探[J]
.琼州学院学报,2007,14(4):121-122.
6
沈家煊.
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10,24(4):435-445.
被引量:21
7
李冬梅,张立丹,盛荣杰.
浅谈时间副词“刚”与“了”的共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0-82.
8
1990年第5期问题征答 答案选登[J]
.汉语学习,1991(1):51-53.
9
刘远军.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3):86-87.
10
卜杭宾.
吴语特殊语序初探[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68-74.
被引量:2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