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道德评价在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群际知觉和社会决策知觉。以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为代表的社会知觉研究认为,个体倾向从能力和热情两个维度对他人或群体进行评价,且通常把道德和社交性视为热情的子维度。近期研究表明SCM并不能准确阐明社会知觉过程,道德评价应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评价。
作者
杨秀飞
舒敏
李伟强
机构地区
宁波大学
出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9期4-7,10,共5页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关键词
社会知觉
道德评价
人际知觉
分类号
G44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59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5
1
贺雯,孙亚文,罗俊龙.
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群际关系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94-1302.
被引量:13
2
高明华.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 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J]
.社会,2010,30(5):193-216.
被引量:21
3
管健.
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845-851.
被引量:39
4
李宇,王沛,孙连荣.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趋势与理论建构[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691-1707.
被引量:29
5
王锃,鲁忠义.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被引量:68
二级参考文献
228
1
陈燕平.
空间隐喻概念“上、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1):102-104.
被引量:11
2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16
3
杨中芳,彭泗清.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1999(2):3-23.
被引量:562
4
郑伯.
企业组织中上下属的信任关系[J]
.社会学研究,1999(2):24-39.
被引量:170
5
刘儒德,陈琦.
学习目标要求和时间压力对多媒体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33-38.
被引量:7
6
章建跃.
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51-56.
被引量:29
7
魏运华.
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2):12-16.
被引量:89
8
周国韬,贺岭峰.
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3):39-44.
被引量:104
9
俞国良,翁亚君.
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54-59.
被引量:36
10
滕桂荣.
群体决策的研究:起源、发展和现状[J]
.心理科学通讯,1988,11(6):53-58.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59
1
申琦,王璐瑜.
当“机器人”成为社会行动者:人机交互关系中的刻板印象[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2):37-52.
被引量:39
2
吴珈彤,陈智芸,迪丽胡玛尔·麦合木提,吴莹莹.
大众对内向者的刻板印象和内向者自身的元刻板印象的质性研究[J]
.心理月刊,2022(17):1-5.
3
廖舒婧,李颖颖,张林,逯旭伟.
水平空间与正斜字体对权力隐喻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19,0(22):15-16.
4
郭晓慧,金嘉怡,邓铸.
公平概念明暗隐喻在社会情境中的双向映射[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4(1):18-30.
5
郭晓慧,金嘉怡,邓铸.
公平概念明暗隐喻的证据及其方向性[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3(2):55-75.
被引量:1
6
韦庆旺,董文兰,武心丹,周欣彤,唐楠棋.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9(2):123-144.
被引量:1
7
王月.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道德价值观的重塑[J]
.拳击与格斗,2018,0(3X):19-19.
8
方文.
“文化自觉”的阶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社会心理学系列》总序[J]
.开放时代,2010(5):146-158.
被引量:6
9
管健,程婕婷.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84-188.
被引量:51
10
张庆,王美芳.
社会判断内容的基本维度研究[J]
.心理科学,2011,34(4):899-904.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
22
1
马向真.
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126-129.
被引量:14
2
游继明.
谈谈人际知觉的误区[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102-103.
被引量:1
3
董毅,李晓驷,汪凯,王长青,熊祖伦,谢思思.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认知障碍的初步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2):108-108.
被引量:9
4
唐蕴玉,孔克勤,宋怡.
网络论坛情境中的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2007,30(4):948-951.
被引量:6
5
岳彩镇,黄希庭,彭玉,廖翌凯.
投射自我研究述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6-21.
被引量:8
6
石伟,刘杰.
自我肯定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87-1294.
被引量:19
7
李肖璇.
标签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7-8.
被引量:2
8
吴小勇,杨红升,程蕾,黄希庭.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712-722.
被引量:45
9
俞国良,王拥军.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基于人际知觉偏差的视角[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3):85-90.
被引量:6
10
陈学全,汪凯,董毅.
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8):502-505.
被引量:31
引证文献
2
1
郭丹,赵幸福,袁国桢.
人际知觉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9):1426-1430.
被引量:3
2
毛烨婷.
身份标签改变高职生的自我评价[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0(6):16-17.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穆庆霞,张常娥,马文宇.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调查[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11):851-854.
被引量:6
2
程维,陈玉平,刘雪琴,申校燕.
人际关系激发脑卒中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质性研究[J]
.全科护理,2021,19(4):437-440.
被引量:2
3
李文杰.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知觉[J]
.社会科学前沿,2023,12(9):5464-5470.
1
赵洁.
人际知觉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3(3):35-36.
2
杨华方,李秀芳.
试析教育教学工作中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1):21-23.
被引量:5
3
薛艳丽.
“心理定势”和“第一次”活动[J]
.教育艺术,2004(3):16-16.
4
何维.
浅析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导[J]
.科技信息,2008(9):296-296.
被引量:5
5
贾洪波.
关于教师形象的几点思考[J]
.贵州教育,2008(21):6-7.
6
奚美青.
体育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
.宁夏教育科研,2007(4):64-64.
7
甄国红.
师生人际知觉中的心理障碍及其预防[J]
.吉林教育,2002(12):13-13.
8
李爱军.
浅谈教师运用心理学育人的艺术[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0(24):67-68.
9
蔡晓蕙.
运用归因理论应对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2):76-77.
被引量:1
10
杨秀成,李全云.
观察学习方法浅谈[J]
.四川教育,1998,0(10):20-2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