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文化中颜色符号“所指”的异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颜色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存在于任何文化之中。当人们用颜色来表达感情并赋予它一定的含义时,它就变成为了符号,可以表征另外一种事物,也就是它的"所指"。本文将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中西文化中颜色符号"所指"的异同。对颜色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作者
田佳玮
机构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10期150-151,共2页
English Square
关键词
颜色
符号
所指
跨文化交际
分类号
G115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宋萍.
中英颜色词文化差异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83-385.
被引量:9
2
李冀宏,文珊.
英汉基本色彩词国俗语义对比与跨文化交际[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119-122.
被引量:5
3
赵兴民.
论颜色符号"所指"在跨文化中的差异及演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95-97.
被引量:8
4
卢敏,朱伊革.
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1):40-42.
被引量:4
5
肖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击[J]
.外国问题研究,1992(4):61-64.
被引量:1
6
易思羽主编.中国符号[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被引量:1
7
杨永林著.社会语言学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被引量:1
8
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侯灵战.
时间符号与民族认同[J]
.读书,2001(10):95-98.
被引量:13
2
徐中舒.汉语大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3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被引量:4
4
[1]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被引量:21
5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10
6
[5]Brown,Gillain.Cultural Values:The Interaction of Discourse[J].ELT Journal,1990,(1):17.
被引量:1
7
[7]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8.
被引量:1
8
[8]Smith,Craig.S.When in China,No Green Hats[J].英语学习,2002,(7).
被引量:1
9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被引量:22
10
恩斯特卡西尔 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22
1
闫伟.
浅谈《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J]
.电影评介,2007(2):30-31.
被引量:1
2
常霄.
“大红大紫”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2):54-55.
被引量:2
3
闫伟.
浅谈《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52-53.
4
杜曾慧,赵冬艳.
色彩语码象征意义的文化影响[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09-112.
5
唐良玉.
隐喻认知视角下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异同[J]
.琼州学院学报,2008,15(3):114-116.
被引量:4
6
赵翔.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J]
.考试周刊,2009(10):43-44.
被引量:9
7
白丽梅,杜榕.
动物符号象征意义的解码与跨文化差异[J]
.沈阳大学学报,2009,21(5):78-80.
被引量:3
8
丁晓华.
从色彩词的运用谈跨文化交际[J]
.内江科技,2009,30(12):29-29.
9
白丽梅,杜榕.
跨文化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符号学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06-108.
被引量:2
10
陈倩.
符号学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39-40.
被引量:1
1
赵兴民.
论颜色符号"所指"在跨文化中的差异及演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95-97.
被引量:8
2
汪澜.
中国文化的颜色符号误导浅析[J]
.新闻传播,2017(2):65-66.
被引量:1
3
梅娟.
浅谈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
.科教文汇,2008(36):252-252.
4
张艳丽.
从体态语看东西方文化的异同[J]
.科教文汇,2012(28):99-100.
被引量:1
5
张红兵.
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J]
.文艺评论,2003(5):12-17.
被引量:2
6
熊召政.
武汉文化的联想[J]
.文明,2006(5):144-145.
7
季海宏.
交流的文化 文化的交流——记第十届世界符号学大会[J]
.外国文学研究,2009,31(5):175-176.
8
朱琳.
消费社会下的“红色旅游”现象分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2):91-92.
9
吴婧茸.
饭局究竟是个什么“局”[J]
.现代苏州,2014(3):102-105.
10
杜全山,周仁明.
牛郎织女传说当起源于南阳[J]
.文史知识,2008(5):143-147.
被引量:1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