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被引量:9
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9-14,共6页
Shandong Education Research
参考文献19
-
1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68页. 被引量:1
-
2[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被引量:1
-
3[美]弗洛姆著.《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被引量:1
-
4[美]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43页. 被引量:1
-
5Pinar,W.W.Reynolds & P.Taubman.(1995).Understanding Curiculum.Peter,Lang,New York PP.518-519. 被引量:1
-
6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4(4):90-98. 被引量:107
-
7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9、259页. 被引量:73
-
8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9.
-
9约瑟夫.F.卡拉汉,伦纳德.H.克拉克编.《教育学基础,能力规划》.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7年版. 被引量:1
-
10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62.
共引文献314
-
1王乐.空间视域下场馆教育的重新审视:概念、结构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22(12):155-164. 被引量:1
-
2张涵劲,郑幸红,徐瑞芳.当代体育审美教育理论构架的基本思路[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2):80-84. 被引量:1
-
3谭安奎.规范性、主体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辩正[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14(4):82-86. 被引量:1
-
4秦文臻,熊钰.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2008(34):193-194. 被引量:3
-
5黄伯红.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61-62.
-
6曹亚芳.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价值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6):128-130. 被引量:2
-
7李永伟.主体性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3(2):5-7. 被引量:1
-
8张璐璐,章小兰.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调查研究——以海南4所学校为例[J].新教育(海南),2011(2):10-11.
-
9邱杨.论高校德育与新型师生关系伦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2).
-
10王海燕.培养道德认知能力:强化学校德育的基本视点——兼谈培养师范生的德育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3):9-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5
-
1姚英.“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S1):223-225. 被引量:1
-
2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18(11):36-40. 被引量:62
-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0-87. 被引量:162
-
4朱于新.普通高中差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6):41-43. 被引量:13
-
5林崇德.教师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J].人民教育,2002(12):41-41. 被引量:3
-
6肖映铭,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67-69. 被引量:31
-
7贺菲.教师个体的课程意识:存在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1):34-36. 被引量:3
-
8于立娜.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师生距离的尺度[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12-14. 被引量:6
-
9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28(8):69-73. 被引量:73
-
10Gronlund, N. 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 M]. 197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张淑静.论高校教师在主体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8(2):33-36. 被引量:4
-
2李林杰,赖雄麟.和平崛起: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须促进国家现代化——兼论“高校新主体人格培养模式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总纲并与张华商榷[J].辽宁教育研究,2004(7):21-23. 被引量:2
-
3李林杰,赖雄麟.以人为本:现时代理想人格培养模式建构浅议——以“高校新主体人格培养模式与民族精神教育”与肖川商榷[J].辽宁教育研究,2004(8):75-77.
-
4蔡旻君.论网络文化与主体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电教(综合),2006(10):4-7. 被引量:1
-
5潘玉驹,何毅.凸现学生主体性: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0,30(8):3-5. 被引量:12
-
6汪露露,张蓓蓓,仝梦冉.师牛课外交往行为的合理意蕴和适宜性分析——基于“打伞事件”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0(5):17-19.
-
7刘岗.中小学教师差异教学设计观念与行为研究——基于1929份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2):37-42. 被引量:7
-
8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1-43. 被引量:8
-
9贾晓红,李广洲.研究性学习的异化及根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3(3):35-3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8
-
1贺彩霞,王较过.走出误区,使“做中学”形神兼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3-15. 被引量:4
-
2刘哲.构建个性化的交互式网络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123-124. 被引量:7
-
3李玲,李广洲.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2):3-5. 被引量:4
-
4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2):39-49. 被引量:95
-
5李劲松,李林杰.论循环经济伦理学的概念系统与研究对象[J].青海社会科学,2009(2):5-10.
-
6李劲松,李林杰.循环经济伦理的概念系统、研究对象与发展趋势[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21-26. 被引量:1
-
7雷可为,刘晓莉.PBGS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科技信息,2010(30). 被引量:12
-
8陈文远.教育转型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9):76-80. 被引量:5
-
9吴强,张保勇,沈斌.PBGS教学模式在《矿井瓦斯防治与利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2(11):119-120. 被引量:2
-
10郭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0~2010年标题含有“Higher Education”的SSCI论文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74-81. 被引量:8
-
1康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J].才智,2009,0(25):89-89.
-
2聂青梅,张修云.浅议探究性学习[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0(2):77-77. 被引量:2
-
3李兰.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9(5):15-15.
-
4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0-87. 被引量:162
-
5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1-6. 被引量:37
-
6陈建翔.教育中项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5-8. 被引量:6
-
7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1-5. 被引量:97
-
8吕伟娟.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10(20):61-61.
-
9刘文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素质教育[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1):38-40.
-
10王博.有关教师文化认同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8):92-9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