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陌生人型“见死不救”入刑质疑——兼论不当救援民事责任豁免权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见死不救"按主体不同可分为有法定职责型、有先行行为义务型、特殊关系人型和陌生人型四种类型。陌生人型"见死不救"不应入刑的原因在于刑法的谦抑性和其不具备入刑的合理性。为使施救者免于承担过多的"好人成本",应以保护性法律和鼓励性法律双向保护施救者的合法权益。对不当救助和正当防卫等行为造成的损失,在立法上给予施救者相应的豁免权。
作者
李文琦
机构地区
广东商学院
出处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3-46,共4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关键词
见死不救
豁免权
好撒马利亚人
道德法律化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73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11
1
刘翔平.
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7-101.
被引量:11
2
黎宏.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分析——兼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判断[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19(4):62-72.
被引量:30
3
刘凯.
见死不救行为不应入罪——以法社会学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2):112-112.
被引量:5
4
李进平.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法哲学阐释[J]
.河北法学,2010,28(3):132-135.
被引量:18
5
肖瑶.
对“见危不救”入罪的探讨[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2):275-276.
被引量:2
6
牛晓鹏,王厚勤.
“见危不救”视角下道德法律化应然性分析[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2):69-72.
被引量:4
7
党晓慧.
对“见死不救罪”立法有关问题的思考[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6,20(3):64-66.
被引量:5
8
王丽娟.
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J]
.知识经济,2011(13):27-27.
被引量:6
9
吴玲.
论“见死不救罪”[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0):269-270.
被引量:3
10
杨燮蛟.
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之考察——论设立见死不救罪的紧迫性与可行性[J]
.消费导刊,2010(6):112-11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马长山.
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J]
.法学研究,1999,21(1):2-16.
被引量:159
2
王一多.
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J]
.哲学研究,1997(1):7-12.
被引量:110
3
李学同.
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J]
.法学评论,1991,9(4):57-59.
被引量:61
4
刘翔平.
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7-101.
被引量:11
5
黎宏.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J]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9(6):28-34.
被引量:31
6
李晓龙.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J]
.法律科学,2002,20(2):43-53.
被引量:29
7
骆群.
涂尔干犯罪学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26-31.
被引量:2
8
徐跃飞.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J]
.时代法学,2006,4(1):44-49.
被引量:13
9
郭哲.
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74-77.
被引量:10
10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4.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73
1
黄雨盛,朱小茼,李茜茜,王赫,刘映杰.
责任分散对人际共情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0,0(6):15-16.
被引量:1
2
周啸天.
保证人地位事实论的重构与应用[J]
.中外法学,2021(2):405-424.
被引量:16
3
贾学雁,李新省,周士敏.
“旁观者”现象之我见[J]
.社科纵横,2007,22(6):78-79.
被引量:1
4
马顺成.
从“广东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行为的罪与非罪[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2):27-31.
5
张伟,杨明.
“休谟问题”再思考--基于同情、旁观者和效用原则的考察[J]
.伦理学研究,2012(5):53-58.
被引量:4
6
杨丽沙.
见死不救的立法思考与评价[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3):90-91.
被引量:5
7
肖瑶.
对“见危不救”入罪的探讨[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2):275-276.
被引量:2
8
王丽娟.
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J]
.知识经济,2011(13):27-27.
被引量:6
9
陈鑫.
关于对“见死不救”行为的立法思考[J]
.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12):68-69.
10
邓少岭.
“未定型社会”中的规范难局及其解决——“道德冷漠症”引发的法哲学思考[J]
.东方法学,2012(1):108-112.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10
1
范忠信.
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欧美刑法强化精神文明的作法与启示[J]
.中国法学,1997(4):106-113.
被引量:48
2
梁雪彬.
重大道德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来源[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6-8.
被引量:4
3
邹兵,汪力.
从刑事立法对“见危不救罪”的再思考[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5-59.
被引量:9
4
徐国栋.
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J]
.河北法学,2006,24(7):2-17.
被引量:91
5
陈伟.
法律与道德的理性反思及其批判——以“挟尸要价”行为分析为切入点[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2):150-155.
被引量:5
6
龚义年.
见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维思考[J]
.东疆学刊,2010,27(3):88-93.
被引量:13
7
甘莉.
关于“见死不救”刑罚化的思考[J]
.学理论,2014(6):83-84.
被引量:1
8
魏爽.
见危不救入罪的立法构想[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4):87-89.
被引量:4
9
吕晓菲,潘建华.
“见死不救”罪的刑法学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22):115-115.
被引量:1
10
马顺成.
从“广东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行为的罪与非罪[J]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9(4):45-5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陈伟,熊波.
“见危不救”刑法化与非刑法化的路径探究[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1):95-101.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熊波.
经济犯罪资格刑的立法检视与前瞻[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5(4):57-64.
被引量:1
2
陈伟,熊波.
儿童监护失职行为的刑法规制——基于互联网媒体报道的907个案件的分析[J]
.青年研究,2018(1):46-56.
被引量:6
3
刘焱.
论见危不救行为的治安违法化[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2):177-182.
被引量:1
4
达选梅.
见危不救行为非刑法化的合理性分析[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20(3):27-32.
5
董玉庭,李芳芳.
“举手不劳”型见危不救入刑之思辨[J]
.北方法学,2023,17(3):69-80.
6
陈群.
“见危不救”入罪的法理阐释[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3,10(2):127-138.
被引量:2
1
张晓莲.
我国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探析——以美国法的比较和借鉴为视角[J]
.福建法学,2010(4):65-70.
被引量:5
2
莫凯歌.
超越熟人社会的“我们”[J]
.杭州(我们),2011,0(12):21-22.
3
张晓莲.
我国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探析——以美国法的比较和借鉴为基础[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4-20.
4
张晓莲.
我国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探析——以美国法的比较和借鉴为基础[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3):22-26.
被引量:2
5
孙瑛.
浅析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J]
.天津检察,2008(2):33-35.
6
洪晓梅,李坚.
我国非法人型非营利社团的备案制度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8):33-34.
被引量:2
7
刘小林,郭晓峰.
救助人的特定义务问题研究——兼评国外好撒马利亚人立法[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43.
被引量:2
8
刘金鹏.
发挥行政复议法的“双向保护”作用[J]
.上海人大月刊,2013(11):19-20.
被引量:1
9
蓝向东.
美国检察官的民事责任豁免权[J]
.中国检察官,2006(9):63-65.
被引量:6
10
赵进兰.
试论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2(2):42-45.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