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旁观者”现象之我见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当今社会,旁观者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前提条件,也有心理和道德两方面的原因。要消除这一社会现象,就必须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用事实来教育。
作者
贾学雁
李新省
周士敏
机构地区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出处
《社科纵横》
2007年第6期78-79,共2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旁观者"现象
个体因素
旁观者效应
道德规范
法制建设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2
1
胡晓阳.
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J]
.国际安全研究,1996,26(3):50-54.
被引量:7
2
刘翔平.
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7-101.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
1
[美]弗里德曼(J·L·Freedman)等 著,高地等.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
1
黄雨盛,朱小茼,李茜茜,王赫,刘映杰.
责任分散对人际共情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0,0(6):15-16.
被引量:1
2
张伟,杨明.
“休谟问题”再思考--基于同情、旁观者和效用原则的考察[J]
.伦理学研究,2012(5):53-58.
被引量:4
3
王丽娟.
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J]
.知识经济,2011(13):27-27.
被引量:6
4
余大伟.
法律与道德语境下见危不助规制的现实路径——以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切入[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2):102-107.
被引量:1
5
王志远.
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4):96-102.
被引量:5
6
张心语.
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2012(35).
被引量:4
7
李志强.
国内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3-37.
被引量:3
8
李文琦.
陌生人型“见死不救”入刑质疑——兼论不当救援民事责任豁免权[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6(5):43-46.
被引量:1
9
王中化,王超凡.
论市场经济下社会道德支撑体系的建立[J]
.中国轻工教育,2013,16(4):37-39.
10
宋雁慧.
关于校园暴力旁观者的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14(3):94-98.
被引量:30
同被引文献
6
1
朱力.
旁观者的冷漠[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4(2):114-125.
被引量:32
2
蔡唱.
论旁观者的不作为侵权行为——以民事救助义务的确立为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2):73-76.
被引量:21
3
吴妮.
旁观者群体对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综述[J]
.中国校外教育,2009(1):33-33.
被引量:15
4
胡晓阳.
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J]
.国际安全研究,1996,26(3):50-54.
被引量:7
5
李燕,曹蜂旗.
美国校园暴力透视[J]
.当代青年研究,2002(2):53-56.
被引量:5
6
王中杰,刘华山.
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92-96.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1
1
宋雁慧.
关于校园暴力旁观者的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14(3):94-98.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谢添,施长君,张玎葵.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转化及影响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心理月刊,2023(12):42-47.
2
张玥阳,徐伟.
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研究综述[J]
.心理月刊,2022(7):228-230.
被引量:1
3
张桂蓉,李婉灵.
家庭环境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9(1):17-37.
被引量:1
4
张珊珊,刘致宏.
道德推脱对中学生欺凌旁观者行为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教师支持调节作用的比较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94-103.
5
李晓娥,郦晓宁,史景轩.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监狱学刊,2015,30(4):75-80.
6
刘之娱.
关于校园欺负现象中旁观者群体的研究综述[J]
.长安学刊,2015,0(6):113-114.
7
王国明,付洪.
国内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评[J]
.未来与发展,2017,38(5):35-42.
被引量:3
8
肖君宜.
大学生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97-198.
被引量:3
9
李易珍.
校园欺负中旁观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交际,2017(16):128-129.
被引量:1
10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芬兰预防校园欺凌项目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2018(7):106-111.
被引量:6
1
王晶晶.
“冷漠的旁观”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
.环球人文地理,2014,0(8X):222-223.
2
刘抒雅,雷陈珊.
旁观者效应心理机制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125-127.
被引量:5
3
延言.
旁观者效应[J]
.视野,2003(2).
4
陈建先.
“旁观者”现象的博弈分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101-104.
被引量:5
5
刘晓敏.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J]
.心理学探新,2000,20(3):59-63.
被引量:49
6
张志.
请学会拥抱这个社会[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14):25-26.
7
池应华.
“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J]
.法商研究,2005,22(6):11-15.
被引量:16
8
张浩阳,李延鹏.
“旁观者效应”谁之过?——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2,0(07X):76-77.
被引量:1
社科纵横
200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