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12,共4页
共引文献22
-
1李显赫.基于物性角色的汉语定中结构新探[J].世界汉语教学,2021(1):84-97. 被引量:3
-
2马彪.言语规避与言语交际[J].求是学刊,1998,25(6):90-92.
-
3施春宏.试论语义关系对异体词显隐和使用的制约[J].语言文字应用,2001(1):60-72. 被引量:11
-
4易萍萍.“羡余”修辞功用论——羡余属性论析[J].求索,2005(9):157-159. 被引量:6
-
5李萍.冗余话语的表现形式[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83-87. 被引量:1
-
6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2):2-17. 被引量:31
-
7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3):20-26. 被引量:28
-
8杨明辉.谈“凯旋归来”等词的产生原因和规范问题[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4):225-225.
-
9付翠,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依据的定量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80-85. 被引量:2
-
10冯桂容.“公诸于众”与语言的叠架形式[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4):250-250.
同被引文献136
-
1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2001(3):1-5. 被引量:24
-
2于根元.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结构[J].汉语学报,2005(2):8-13. 被引量:6
-
3徐大明.新加坡华社双语调查──变项规则分析法在宏观社会语言学中的应用[J].当代语言学,1999,1(3):25-35. 被引量:22
-
4郑定欧.语言变异——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8(1):56-65. 被引量:9
-
5程工.Chomsky最简方案形成的理论动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1):3-9. 被引量:26
-
6徐烈炯.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事实[J].现代外语,1997,20(3). 被引量:22
-
7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93-99. 被引量:78
-
8何自然,吴东英.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9(4):82-87. 被引量:18
-
9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1999(2):5-12. 被引量:27
-
10黄宜思.从变异现象看语言演变的机制[J].外语学刊,1998(4):14-2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7
-
1高侠.对立·关系·价值——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16-21. 被引量:3
-
2施春宏.说“界”和“坛”[J].汉语学习,2002(1):9-15. 被引量:22
-
3施春宏.词语调节过程中的语义关系分析[J].汉语学报,2007(4):15-25. 被引量:6
-
4李启航.网民心理与网络语言变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8-70. 被引量:4
-
5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2):2-17. 被引量:31
-
6李昱,施春宏.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64-73. 被引量:18
-
7郭继荣,李园园,王静.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92-97.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88
-
1张丽萍.浅谈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9):47-48. 被引量:4
-
2刘晓梅.汉语新词语带来的同义词分布关系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46-52. 被引量:5
-
3姜红.试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作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24-26. 被引量:2
-
4宋作艳.字族化与汉语未登录词的自动提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2):102-110. 被引量:2
-
5韩晨宇.汉语三音节新词语与类词缀的发展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9-53. 被引量:8
-
6傅京.试论类后缀“界”“圈”“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79-83. 被引量:6
-
7朱城.出土文献“是是”句后一“是”字的训释问题再议[J].古汉语研究,2008(4):71-77. 被引量:6
-
8张春华.新词语构造的合力机制[J].语言文字应用,2009(2):52-62. 被引量:13
-
9匡鹏飞.“地位”和“地步”的词义演变及相互影响[J].语文研究,2010(2):16-20. 被引量:3
-
10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被引量:172
-
1施春宏.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上)[J].语文建设,1999,0(4). 被引量:17
-
2赵聪.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12-116.
-
3王希杰.深化对语言的认识,促进语言科学的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4(3):9-15. 被引量:25
-
4赵家新.王希杰的语言观[J].池州学院学报,1995,15(2):17-25. 被引量:2
-
5顾臻臻,田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与课堂气氛[J].青年文学家,2011,0(11X):37-37. 被引量:1
-
6刘丹霞.朦胧的语言艺术——看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功能[J].考试周刊,2008,0(16):96-96.
-
7程绍驹.中介语的语言变体研究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132-134. 被引量:1
-
8李永勃.王希杰《修辞学通论》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1):151-154. 被引量:3
-
9李杨,王红.大学英语拓展课的实施方案与特点研究——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165-165.
-
10刘克璋.翻译中潜意识的理解与表达[J].中国科技翻译,1989,2(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