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生活·想象力·现实主义——大江健三郎文学观念概评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历来是建筑在杰出作家的创作基础之上的。正确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始终依靠作家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写作实践,这样产生的观念与理论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观文学及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的概括和作家自身的创作体验的总结与对文学理论创新的回应,共同促进了文学创作观念和理论的繁荣。在文学观念的进化和创新中,优秀作家的参与尤其不可或缺。
作者
吴晓都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6-78,共3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学观念
生活经验
大江健三郎
现实主义
想象力
文学理论家
理论创新
创作体验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大江健三郎 王成 王志庚译.《小说的方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36,169,245,245,240,274页.
被引量:4
2
大江健三郎.《读书人》,许金龙译,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被引量:1
3
许金龙.
大江健三郎简略年谱(二)[J]
.外国文学动态,2002(6):42-46.
被引量:3
4
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被引量:1
5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王成、王志庚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被引量:1
6
大江健三郎.《北京演讲二○○六》,载《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
1
吴晓都.
大江健三郎与俄国现代文论[J]
.作家,2010(15):14-16.
2
霍士富.
大江健三郎文学的时空美学——论《同时代的游戏》[J]
.外国文学评论,2009(1):120-132.
被引量:4
3
王洪岳.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以大江健三郎为例[J]
.浙江学刊,2009(3):76-81.
被引量:3
4
刘晓艺.
析鲁迅和大江健三郎的故乡情结[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108-109.
被引量:1
5
胡志明.
大江健三郎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征[J]
.国外文学,2011(3):59-6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9
1
甘涛,方芳.
试比较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的社会参与[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2):56-57.
被引量:1
2
顾伟良.
日本“战后文学”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文学[J]
.博览群书,2010(1):118-123.
被引量:2
3
陈言.
《冲绳札记》:针对核时代的写作[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5-13.
被引量:2
4
沼野充义,孙军悦.
树与波--作为世界文学现象的大江健三郎[J]
.山东社会科学,2011(7):73-75.
被引量:6
5
安藤礼二,史姬淑.
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大江健三郎和折口信夫[J]
.山东社会科学,2011(7):79-81.
被引量:3
6
陈众议.
逆水行舟: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4):38-44.
被引量:1
7
任健,王丽华.
大江健三郎的森林意识——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8):41-48.
被引量:4
8
胡志明.
大江健三郎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征[J]
.国外文学,2011(3):59-66.
被引量:4
9
唐迎欣.
边缘与中心的对峙——大江健三郎小说中“树”意象的文化深意探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6):76-7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邵俊秋.
大江健三郎小说《水死》的多重隐喻[J]
.芒种,2013(12):187-188.
1
熊文斌.
白先勇文学思想析论[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1):247-247.
2
余三定.
从自己的创作体验中提炼理论——评安敏的文艺评论[J]
.理论与创作,2010(3):117-118.
3
秦雁周.
“兴”的审美机制初议[J]
.长治学院学报,2005,22(3):41-43.
4
王世燕.
严羽《沧浪诗话》及其诗歌创作的互动[J]
.滁州学院学报,2007,9(1):43-45.
5
王德亭.
从继承处求发展[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9):141-142.
6
李前佐.
情以境生 由境显情——谈作文的造境[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9):57-58.
7
孔祥卫.
德·气·禅——关于诗歌创作的几点思考[J]
.网络财富,2009(19):124-127.
8
刘增人.
“古今交融”与楚汉浪慢思潮——关于《故事新编》的断想[J]
.鲁迅研究动态,1984(4):9-12.
9
李云雷,王能宪,祝东力,鲁太光,丁国旗,刘继明,张慧瑜,石一枫,阳丽君,靳锐,孙佳山.
我们的时代及其文学表现--与著名作家座谈[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1):28-36.
被引量:4
10
张燕,杜志卿.
爱情与艺术人生的思索——狄金森《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主题论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36-140.
被引量:2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