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很多时候,区域华文文学不仅是对大陆文学的补偿和鉴照,而且同时也可能是对自我的另一种丰富,如果缺乏这种比较文学意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缺的自我,也是对自我超越追求的一种固步自封。
作者
朱崇科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Literatures in Chinese
基金
中山大学2009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63102)
关键词
华文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内在楔入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7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饶芃子著..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86.
2
朱崇科.
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J]
.文学评论,2007(6):171-177.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37
1
陈颖.
开放的文学史观──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评析[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5(2):37-39.
被引量:1
2
周纯.
波斯奈特及其《比较文学》[J]
.外国文学研究,1983,5(1):106-108.
被引量:2
3
徐德明.
“华文语境”中的当代小说批评视界——从王德威的“知识地理”探勘说起[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3):17-22.
被引量:2
4
林分份.
史学想象与诗学批评——王德威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2005(5):96-106.
被引量:5
5
王德威.
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4.
被引量:46
6
朱崇科.
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7-9.
被引量:5
7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A].参看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被引量:6
8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被引量:2
9
H. M. Po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London: K.Patd, Trench, 1886; New York: Johnson Reprint, 1970.
被引量:1
10
马·法·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前言第1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
1
朱崇科.
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3):158-163.
被引量:4
2
杨红英.
2007年华文文学研究综述[J]
.华文文学,2008(2):102-111.
3
朱崇科.
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论华文文学研究中常用宏大术语的适用度[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11-16.
被引量:4
4
朱崇科.
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112-121.
被引量:2
5
朱崇科.
“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2):21-26.
被引量:3
6
朱崇科.
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论华文文学研究中常用宏大术语的适用度[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93-97.
被引量:1
7
朱崇科.
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J]
.学术研究,2010(7):146-152.
被引量:13
8
朱崇科.
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以本人的研究为中心进行反思[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5):6-11.
被引量:2
9
颜敏.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传媒”问题——以中国内地为考察中心[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76-81.
10
朱崇科.
再论华语语系(文学)话语[J]
.扬子江(评论),2014(1):15-20.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8
1
黎湘萍.
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J]
.华文文学,2004(1):5-16.
被引量:12
2
刘登翰.
华文文学研究的瓶颈与多元理论的建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35-37.
被引量:3
3
黄万华.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J]
.江汉论坛,2013(4):78-83.
被引量:11
4
刘登翰.
台港澳文学与文学史写作──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6):12-17.
被引量:13
5
王德威,王晓伟.
“世界中”的中国文学[J]
.南方文坛,2017(5):5-18.
被引量:46
6
陈思和.
读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国文学》[J]
.南方文坛,2017(5):25-28.
被引量:15
7
丁帆.
“世界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观念——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国文学》读札[J]
.南方文坛,2017(5):29-34.
被引量:9
8
王列耀.
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J]
.文学评论,2003(5):179-18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2
1
吴泰松.
文学史视域中的台港澳文学编写范式——以大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中心的考察[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3):62-72.
被引量:2
2
陈美霞.
华文文学的理论探索——评刘小新《华文文学与文化政治》[J]
.学术评论,2015(5):69-7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罗欣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文学史视域下书写香港文学的范式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3,18(3):315-337.
2
卢建飞.
经典批评与诗学建构:江少川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华文文学,2024(1):108-115.
1
贾艳艳.
“在路上”:流动的诗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散文研究[J]
.唐都学刊,2004,20(6):44-48.
被引量:2
2
朱崇科.
“异”路歧途与殊途同归[J]
.东南学术,2004(2):162-163.
被引量:2
3
朱崇科.
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51-56.
被引量:6
4
袁勇麟.
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谱系——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旧体诗词[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3):1-10.
被引量:1
5
赵飞.
论张枣诗歌的“内在超越”[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4):96-102.
被引量:1
6
陈涵平.
北美新华文文学的发展轨迹[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1):28-31.
被引量:7
7
郑南川,陈涵平.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散论[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2):83-88.
被引量:2
8
吴增辉.
求仙——中国士人的超越精神追求[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7):6-11.
9
邵子华.
文学阐释的三重境界[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09-112.
10
李广义.
五台山的故事[J]
.五台山,2008(8):46-50.
华文文学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