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作家们在小说中总是倾向以儿子的身份自居而尽可能避免父亲的立场?为什么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既能毫不留情的审父又能堂而皇之地为做父亲的辩护?为什么中国当代作家喜欢把政治、道德、性、生命本体的存在及其终极关怀悉数放在父与子的冲突中加以表现?为什么在选择了儿子角色后对自己的儿子很少在意而对自己的父辈总是那么耿耿于怀?
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3,共3页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