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余华的“先锋性”及“转型”问题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余华,一个普遍的观念是,90年代,余华的创作发生了转型,从先锋回归到传统,回归到写实,回归到历史。比如吴义勤认为,《呼喊与细雨》是余华“先锋写作的最后总结”,是其“先锋写作的巅峰之作”,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入了一片新的艺术领地”,并在转型的“阵痛中完成着对于自我和艺术的双重否定与双重解构”。
作者
高玉
机构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2-138,共7页
关键词
余华
“转型”
先锋性
《呼喊与细雨》
先锋写作
90年代
双重否定
回归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F275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168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6
1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被引量:1
2
张晓峰.
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J]
.文学评论,2002(5):103-110.
被引量:10
3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4
陈思和.
我对《兄弟》的解读[J]
.文艺争鸣,2007(2):55-64.
被引量:50
5
余华,洪治纲.《火焰的秘密心脏(对话)》,洪治纲编《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6.27;20;30页.
被引量:2
6
余华.《我的写作经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被引量:4
7
叶立文.《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陈骏涛主编《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24;128;129页.
被引量:1
8
余华.《长篇小说的写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186页.
被引量:1
9
余华.《虚伪的作品》,《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72页.
被引量:7
10
余华.《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余华,杨绍斌.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8
2
张炜.
创作随笔三题[J]
.当代作家评论,1995(5):83-87.
被引量:7
3
马原.
作家与书或我的书目[J]
.外国文学评论,1991(1):112-114.
被引量:20
4
景雯.
死亡事件与报复模式[J]
.当代作家评论,2007(2):76-81.
被引量:1
5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352页.
被引量:1
6
周作人.《上下身》,收《雨天的书》,止庵枝订“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被引量:3
7
李兆林等译.《巴赫金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页,第29页,24页注释1,第24页,第31页,第166页,第33页,165页.
被引量:1
8
《<兄弟>后记》,印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的单行本封底.
被引量:1
9
《试论阎连科<坚硬如水>的恶魔性因素》,收《草心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被引量:1
10
《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收《草心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8
1
王侃.
别裁伪体亲风雅:“一点点”又论——余华“少作”诠疏之三[J]
.文艺争鸣,2022(9):128-136.
2
于京一.
文学的“减法”与“加法”——兼论先锋小说以来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J]
.网络文学评论,2020(2):93-99.
3
赵树军.
先锋小说流变的再思考[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19-25.
4
郝磊哲.
余华小说创作的多元化叙事[J]
.芒种,2012(6):6-7.
5
赵艳茹.
罪的自省与救赎——评短篇小说《放生羊》和《阿米日嘎》[J]
.西藏文学,2011(1):15-20.
6
柳应明.
以轻击重——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J]
.作家,2008,0(16):17-18.
7
洪治纲.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4(6):20-37.
被引量:63
8
王达敏.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54-61.
被引量:11
9
王毅,傅晓微.
从卡夫卡到辛格:中国先锋派的转向——以马原、苏童、余华为中心[J]
.社会科学研究,2005(4):162-168.
被引量:5
10
顾广梅.
余华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73-7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2
1
汪晖.
无边的写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序[J]
.当代作家评论,1999(3):37-45.
被引量:12
2
王彬彬.
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J]
.当代作家评论,1992(1):34-43.
被引量:23
3
张卫中.
余华小说读解[J]
.当代作家评论,1990(6):70-75.
被引量:5
4
钟本康.
余华的幻觉世界及其怪圈[J]
.小说评论,1989(4):30-34.
被引量:2
5
郜元宝.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
.文学评论,1994(3):88-94.
被引量:89
6
余华.
文学中的现实和想象力[J]
.延河,2011(3):159-165.
被引量:1
7
余华,张清华.
“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
.上海文学,2007(3):83-89.
被引量:21
8
余华.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J]
.读书,1999,0(7):43-49.
被引量:21
9
余华.
博尔赫斯的现实[J]
.读书,1998,0(5):106-113.
被引量:15
10
张晓峰.
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J]
.文学评论,2002(5):103-11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5
1
崔剑剑.
《兄弟》与余华文学创作的“转型”[J]
.文艺争鸣,2014(2):158-161.
2
李阳.
后先锋视域下余华小说创作的得与失——兼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9):112-114.
3
陈威俊.
互文:穿梭在新闻与虚构之间——以余华《第七天》“卖肾”情节为例[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10):119-121.
4
衣茜茜.
余华《第七天》中的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1):113-115.
被引量:1
5
赵黎波,邓朝姁.
从“背对世界”到“正面强攻”——由“杂文本”看余华的“现实观”及其变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4):103-10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孟影.
论创意写作的实践方法——以加工事件、塑造人物、运用技巧为例[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95-97.
1
牛亚博.
施蛰存笔下的城与乡[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2):138-140.
2
郑成志.
反叛与重建:再论余华转型期的《呼喊与细雨》[J]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
被引量:1
3
王德威.
伤痕即景 暴力奇观[J]
.读书,1998,0(5):114-122.
被引量:28
4
郝金平.
从《活着》的主题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J]
.芒种(下半月),2014(4):4-5.
5
蔡宗贵.
绝望的证词[J]
.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2):29-32.
6
潘凯雄.
《呼喊与细雨》及其他[J]
.当代作家评论,1992(4):15-16.
被引量:5
7
郅庭阁.
从混沌到澄明──余华小说一种解读[J]
.文艺评论,1998(2):74-79.
被引量:3
8
王安忆谈先锋作家[J]
.当代作家评论,1996(1):122-122.
被引量:1
9
齐红.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
.当代文坛,1999(1):42-44.
被引量:8
10
徐建融.
转型期艺术家的人品[J]
.国画家,2007(5):5-8.
文艺争鸣
2008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