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概念隐喻中映射机制的特征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映射是把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起来,以具体的或熟悉的概念理解抽象的、陌生的概念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映射机制的特征才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隐喻的本质。
作者
陈红波
机构地区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5-47,共3页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映射
始源域
目标域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74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8
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8-10.
被引量:1
2
常宗林.
隐喻的映射机制[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8(6):42-46.
被引量:3
3
唐瑞梁.
概念隐喻映射制约机制[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3):42-49.
被引量:8
4
王寅著..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404.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被引量:262
6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G]//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被引量:1
7
蓝纯著..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23.
8
刘晨华.
隐喻映射的认知差异文化根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76-7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NingYu,Amsterdam,Philadelphia,李福印.
介绍《当代隐喻理论:从汉语的视角谈起》[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233-235.
被引量:13
2
王守元,刘振前,彩吟.
隐喻与文化教学[J]
.外语教学,2003,24(1):48-53.
被引量:241
3
Svorou, Soteria, 1994. The Grammar of Space. Amstenhm: John Benjamins.
被引量:1
4
Fauconnier,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1997.
被引量:1
5
Lakoff, G. and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被引量:1
6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被引量:1
7
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
被引量:1
8
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s?[].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被引量:1
9
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
被引量:1
10
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s?[].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74
1
罗玲.
轭式搭配的隐喻认知依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73-74.
被引量:3
2
张芳,高明阳.
从英语动物习语中的隐喻映射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5-156.
3
任大玲.
试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篇象似性及其文体功能[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5):107-111.
被引量:11
4
王丹.
论互动教学中的认知传递过程[J]
.外语教学,2004,25(6):62-65.
被引量:14
5
廖光蓉.
多义词意义关系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2005,26(3):56-59.
被引量:41
6
廖光蓉.
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12-13.
被引量:45
7
王洪刚.
体验性、创造性与关联性:习语理解和加工的认知基础[J]
.外语学刊,2005(6):51-55.
被引量:21
8
左海霞,姚喜明.
修辞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
.外语电化教学,2006(1):27-31.
被引量:21
9
黄斌.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辨证关系[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2):87-90.
被引量:2
10
唐玲.
从隐喻角度谈词汇教学[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7-12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8
1
孙毅.
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91-97.
被引量:15
2
王文斌,熊学亮.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
.外国语,2008,31(3):46-54.
被引量:105
3
朱炜.
试论隐喻的意识形态性[J]
.南京社会科学,2010(7):136-142.
被引量:15
4
李香玲.
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6):121-125.
被引量:21
5
李平,李瑛.
浅析结构、方位和本体隐喻之间的重合[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60-63.
被引量:11
6
贺梦依.
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J]
.当代外语研究,2014(9):17-23.
被引量:8
7
刘正光.
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
.外语学刊,2003(3):8-14.
被引量:62
8
俞吾金.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3):26-31.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1
1
龙柏林,刘伟兵.
意识形态具象化的隐喻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2018(1):61-65.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路媛,王永贵.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边界及其安全治理[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7-116.
被引量:27
2
刘伟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景解码[J]
.新疆社会科学,2019(3):1-8.
被引量:2
3
王芳.
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功能实现机制探赜[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1):129-136.
被引量:3
4
杨雅琼.
具象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1):26-27.
5
杜涛,白凯,黄清燕,王馨.
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建构与核心价值[J]
.旅游学刊,2022,37(7):16-26.
被引量:32
6
赖怡芳,张国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研究综述[J]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87-94.
7
胡立刚.
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三重批判--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3,30(1):127-130.
被引量:1
8
刘伟兵.
深刻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视野[J]
.理论与评论,2023(4):49-58.
9
陈秋燕,李崇月.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隐喻英译研究——以《三体Ⅲ:死神永生》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28):23-26.
1
郭芝云.
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索[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0):43-43.
2
赵惠.
新词小议[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2):108-109.
被引量:1
3
战庆胜.
“一”不等于“一”——日语中敬词“一”的程度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5):25-28.
4
蒲度戎.
论语篇连贯(英文)[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72-75.
5
陈脑冲.
论“主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5(4):1-9.
被引量:11
6
周滢照,陈丽.
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59-61.
7
王德孝.
影响俄语动词用体的几个具体因素[J]
.外国语,1978,1(1):17-25.
8
张媛.
反义形容词共现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J]
.外语学刊,2015(1):44-49.
被引量:8
9
李宗晟.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5):1-3.
10
林纪诚.
论篇章连贯性的条件[J]
.外语研究,1987,4(4):26-31.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