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沙家浜》重写中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以《沙家浜》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作为革命时代的典型文学样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与审美格调,曾经广为传播。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风光不再,在新的审美原则与价值标准下,它们甚至遭到抛弃。
作者
焦红涛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关键词
《沙家浜》
文化冲突
重写
“红色经典”
文学样式
革命时代
审美格调
文学风尚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11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李存照.《<沙家浜>争鸣综述》,见红孩编.《2003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第43页,第53页.
被引量:1
2
童大焕.《文学应该保持尊严和体面》,《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27日.
被引量:1
3
[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被引量:1
4
旷新年著..写在当代文学边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6.
5
龚鹏程著..文学散步 第4版[M],2006:215.
6
柳青.
从一个脸谱走向另一个脸谱——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今昔《沙家浜》[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87-88.
被引量:1
7
张光芒,周新顺.
百家争鸣话启蒙[J]
.国际学术动态,2008(5):33-37.
被引量:1
8
甘阳.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
.读书,2007(6):3-13.
被引量:112
二级参考文献
4
1
陈思和.
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
.上海文学,1994,0(1):68-80.
被引量:246
2
郑季翘.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红旗,1966,(5):34-52.
被引量:3
3
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被引量:6
4
李建军.
李建军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 改写的难度[J]
.小说评论,2003(4):4-10.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111
1
汪进超.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思想的双重视域[J]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3(1):136-148.
2
刘丹.
公民教育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实践[J]
.重庆社会科学,2008(3):121-124.
3
李宪建,旷乾.
竞次的制度分析[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4-47.
被引量:1
4
徐湘林,李国强.
改革战略与中国奇迹——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研究述评[J]
.经济体制改革,2007(6):18-24.
被引量:11
5
旷乾.
劳动力、环境竞次的制度分析[J]
.特区经济,2008(1):116-118.
被引量:3
6
张喜平.
从创造性的破坏到建设——毛泽东社会统筹发展理念解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13-18.
7
严瑜.
共识的重生和知识共同体的前景[J]
.中国图书评论,2008,31(4):4-11.
被引量:2
8
张洪洁.
对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道路内在延续性的探讨[J]
.全国商情,2008(4):124-126.
9
王立峰.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法治政府[J]
.当代法学,2008,22(4):34-39.
被引量:5
10
周辉.
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谢淑丽的解读中国与甘阳的中国解读[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3):65-6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
1
焦菊隐.
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J]
.戏剧艺术,1979(Z1):27-41.
被引量:7
2
惠雁冰.
“样板戏”:高度隐喻的政治文化符号体系——以《沙家浜》为例[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41-47.
被引量:7
3
马西超.
从《沙家浜》到“沙家浜”——版本沿革中革命话语体系的变奏[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5):98-102.
被引量:1
4
宋光瑛.
银幕中心的他者:“革命样板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
.文艺研究,2007(4):103-111.
被引量:7
5
迟金声,刘福民.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J]
.中国戏剧,2009(10):56-57.
被引量:2
6
金丹元,许苏.
重识“文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兼涉对两种极端女性意识的反思[J]
.当代电影,2010(4):50-54.
被引量:7
7
李松.
“样板戏”女性形象的历史反思[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2):13-18.
被引量:3
8
刘阳扬.
汪曾祺改编《沙家浜》的背后——透视当代文艺中地方权力的政治博弈[J]
.当代作家评论,2013(3):169-178.
被引量:3
9
陈吉德.
迫害与拯救——论样板戏的性别叙事模式[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159-164.
被引量:1
10
盛晓玲.
时代、政治与男权文化的合谋——女性主义批评下的“革命样板戏”[J]
.四川戏剧,2013(5):40-4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张文莉,耿维蔓.
《沙家浜》不同版本中的“阿庆嫂”形象嬗变[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1):31-38.
1
王雅琦.
论沈从文小说的美与悲凉的审美格调[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64-65.
2
满建.
大众文化语境与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J]
.当代文坛,2015(2):32-35.
被引量:2
3
谢淑玲.
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格调[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89-92.
被引量:1
4
何尧.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万种风情[J]
.中国报道,2016(10):88-89.
5
王向峰.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J]
.理论与实践,2002(10):40-40.
6
李然.
温庭筠诗词美学风格浅论[J]
.文教资料,2014(12):1-3.
7
杭勇.
张九龄诗的审美格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6):137-138.
8
陈占彪.
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美学研究论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3(6):12-16.
9
薛家宝.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6):127-129.
被引量:1
10
刘毅青.
词的审美嬗变[J]
.惠州学院学报,2004,24(4):28-33.
文艺争鸣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