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识的重生和知识共同体的前景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持人语】对知识/思想共同体的期待和想象,离不开无限丰富现实生活的生动启迪。严瑜认为:"第三次改革论争"催生了中国改革的大转型和"新的改革共识".同时,各知识分子群落间的思想裂隙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知识界的部分重大议题已经与改革进程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知识分子企图用自己的诉求来影响社会的时候,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知识共同体要在与权力和民意的关联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追求文明复兴的当代中国。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有足够积累来探索事关民族、国家和文明命运的诸种问题的知识界,需要中国知识界有透彻了解世界其他文明的抱负和功夫。有承继自身历史文明统绪的能力。王晓渔则通过论析民国时期学术共同体和当下单位制度下学术共同体的分别,指出学术共同体不是课题组,不是学术协作组织,它首先是精神共同体,学者不仅是同事。更是同仁。有关"第三次改革论争"的社会政策等论争,不仅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反而刺激执政党和政府在众多领域的改革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致力于提出能够整合意见多歧的市场社会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思想、知识界建立新的共识和共同体有了可能。
作者 严瑜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1,共8页 China Book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1

  • 1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被引量:17
  • 2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lon: Beacon Press, 1944. 被引量:1
  • 3William James Booth, "On the Idea of the Moral Econom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8, no. 3(September 1994), pp. 653-667. 被引量:1
  • 4Thomas Clay Arnold, "Rethinking Moral Econom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5, no. 1 (March 2001), pp. 85-95. 被引量:1
  • 5Martin King Whyte and William L. Parish,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被引量:1
  • 6Jean C. Oi, "Communism and Clientelism.' Rural Politics in China, " World Politics, vol. 37, no. 2, 1985. 被引量:1
  • 7Elizabeth J. Perry, "Crime, Corruption, and Contention, "in 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 eds.,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17-325. 被引量:1
  • 8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3年.第364页. 被引量:4
  • 9Gosta Esping-Andersen,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21-22. 被引量:1
  • 10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597,2007年10月30日.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93

同被引文献41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5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