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3,共9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参考文献26
-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J].文物,2009(6):73-75. 被引量:56
-
2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9(6):76-78. 被引量:65
-
3孟蓬生.《<保训>释文商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6月23日. 被引量:1
-
4李锐.《读<保训>札记》,孔子2000网站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09年6月17日. 被引量:2
-
5李零.《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第7版. 被引量:2
-
6子居.《清华简<保训>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7月8日. 被引量:2
-
7朱彬.《经传考证》卷1363,《清经解》第7册,第703页,上海书店,1988年. 被引量:1
-
8陈伟.《<保训>词句解读》,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年7月13日. 被引量:1
-
9孙合肥.《清华简<保训>“适”字补说》,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年8月22日. 被引量:1
-
10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6月25日.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16
-
1杨筠如.《尚书覈诂》,第413-41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被引量:3
-
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第1003页.中华书局,1998年. 被引量:3
-
3上海博物馆藏简.《仲弓》. 被引量:1
-
4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日. 被引量:5
-
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J].文物,. 被引量:1
-
6杨筠如.《尚书襄诂》.第4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被引量:1
-
7罗琨.《(论语·尧日)解》,《炎黄文化研究》第8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 被引量:1
-
8崔述.《崔东壁遗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被引量:9
-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3,474,478页. 被引量:30
-
10杨树达.《词诠》[M].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44页. 被引量:6
共引文献104
-
1刘国忠.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1(1):68-82. 被引量:5
-
2徐义华.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J].史学月刊,2023(9):101-117. 被引量:1
-
3于玉蓉.“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J].民族文学研究,2021(1):99-108. 被引量:1
-
4萧圣中.《周易》师卦“在师中”与《保训》几个“中”字的解读[J].古文字研究,2018(1):472-476.
-
5张飞.说清华简《祷辞》中的几个农业害虫[J].中国文字研究,2022(2):73-79. 被引量:1
-
6孙玉杰.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思想与新发展观[J].中州学刊,2005(3):173-176. 被引量:2
-
7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7-11. 被引量:6
-
8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J].中国史研究,2009(3):5-8. 被引量:25
-
9李均明.《保训》与周文王的治国理念[J].中国史研究,2009(3):9-12. 被引量:13
-
10沈建华.释《保训》简“测阴阳之物”[J].中国史研究,2009(3):13-1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91
-
1周克庸.孔子“六十而耳顺”新解[J].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被引量:2
-
2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1-140. 被引量:29
-
3庞朴.“中庸”平议[J].中国社会科学,1980(1):75-100. 被引量:51
-
4胡厚宣.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J].文物,1977(2):84-87. 被引量:80
-
5金景芳.关于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1979(11):41-43. 被引量:6
-
6金景芳.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周易》阴阳说和《洪范》五行说[J].哲学研究,1979(6):55-59. 被引量:13
-
7胡念耕.唐兰释“中”补苴[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2):205-207. 被引量:11
-
8吴怀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J].河北学刊,1987,7(5):74-77. 被引量:3
-
9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J].文物,1990(3):52-60. 被引量:117
-
10李弋飞.《吕刑》试议[J].中国法学,1989(2):119-12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3
-
1徐克谦.论荀子的“中道”哲学[J].中国哲学史,2011(1):49-55. 被引量:3
-
2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J].孔子研究,2011(2):30-39. 被引量:16
-
3刘光胜.礼与刑:《保训》文王传“中”的两个维度[J].江汉论坛,2013(1):79-85. 被引量:2
-
4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J].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86-105. 被引量:16
-
5张杰,石学军.《保训》“中道”与桓公霸政[J].管子学刊,2014(3):100-105. 被引量:1
-
6吕庙军,刘聪颖.清华简与《荀子》语言文字关联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2):32-36. 被引量:2
-
7曾振宇.清华简《保训》“测阴阳之物”新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5,3(4):21-29. 被引量:4
-
8魏晓立,钱宗范.清华简《保训》“中”字再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5):8-12. 被引量:1
-
9谭玉龙.论清华简与先秦美学之“贵中”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5):136-142. 被引量:1
-
10白立超.礼乐文明视野下的清华简《保训》“詷”字新释——以《尚书·顾命》与“内史亳同”为线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5):119-1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4
-
1曲祯朋.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J].原道,2020(1):57-68. 被引量:1
-
2罗安宪.返本开新与波澜不惊:2011年的中国哲学研究[J].学术月刊,2012,44(1):148-151.
-
3刘全志.清华简《保训》“假中于河”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7-43. 被引量:3
-
4乔松林.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J].船山学刊,2012(3):75-81. 被引量:1
-
5李军政.《保训》之“中”应训为“常”[J].中国哲学史,2013(1):41-44. 被引量:2
-
6王沛.刑名学与中国古代法典的形成——以清华简、《黄帝书》资料为线索[J].历史研究,2013(4):16-31. 被引量:11
-
7邓双全,叶小玲.“中和”与“和合”的关系探讨——兼论二者的现实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4):61-64. 被引量:1
-
8王学伟.中庸政治思想解读:基于“位”“功”的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112-120. 被引量:2
-
9田富美.依违于孟、荀思想的诠释——焦循《孟子正义》心性论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1):79-90. 被引量:3
-
10晁福林.观念史研究的一个标本——清华简《保训》补释[J].文史哲,2015(3):22-32. 被引量:8
-
1刘洋.《保训》之“中”与儒家中道观再认识[J].德州学院学报,2010,26(5):60-64.
-
2梁立勇.《保训》的“中”与“中庸”[J].中国哲学史,2010(3):27-29. 被引量:8
-
3于文哲.清华简《保训》与“中道”的传承[J].中国文化研究,2016(4):70-76. 被引量:2
-
4欧阳祯人.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3):25-30. 被引量:4
-
5黄济.从《保训》看“中和”[J].博览群书,2010(3):41-42.
-
6曾振宇.清华简《保训》“测阴阳之物”新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5,3(4):21-29. 被引量:4
-
7黄人二.战国简《保训》通解——兼谈其在中国经学史上“道统说”建立之重要性[J].中国哲学史,2010(3):17-26. 被引量:2
-
8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20-26. 被引量:11
-
9方铭.孔子德治思想与先周文明的联系[J].晋阳学刊,2013(5):59-64.
-
10王恩来.“中庸”的文脉传承[J].理论界,2009(7):14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