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东西经济联合产业对接模式探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非均衡"马太效应"严重。实行区域经济联合是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必然结果。东西产业联动升级对接应倡导名牌产品生产扩展型对接模式、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模式、东西联合开发优势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型对接模式等。遵循市场规律和法则,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缩小差距,共同富裕,实现东西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
高新才
周毅
机构地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大学
出处
《财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二元结构
东西联合模式
产业联动升级对接
分类号
F426.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8
1
Boeke,J.H.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Dual Societies as Exemplified by Indonesia [M].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53.
被引量:1
2
宁晓青,朱栋梁.
实现我国东西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东西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型梯度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2(2):21-24.
被引量:1
3
谢跃辉.东西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梯度分析.湖南商学院学,2001,8(5):20-23.
被引量:1
4
吴立力,孙畅.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东西部差异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11.
被引量:3
5
宁晓青,朱栋梁.
实现我国东西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论东西经济产业联动升级对接[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5):48-51.
被引量:6
6
翟松天,徐建龙.
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中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3-8.
被引量:9
7
孙宝存.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些理论与原则[A].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2006:23.
被引量:1
8
谈文琦..中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GIS和统计分析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夏耕.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考察[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5):1-6.
被引量:11
2
刘丽,任保平.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进程的实证分析及其转化对策[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1):15-19.
被引量:4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4
4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被引量:5
5
[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3.
被引量:2
6
刘徐波,高兴国.
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J]
.甘肃社会科学,2000(5):3-9.
被引量:12
7
蔡昉.
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
.中国社会科学,2003(5):16-25.
被引量:385
共引文献
15
1
刘伟.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框架[J]
.金融教育研究,2009,23(S1):38-40.
被引量:1
2
信虎强,李建.
落后地区产业对接中面临的锁定效应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07(34):101-102.
被引量:3
3
李忠斌.
论武陵土家族地区产业联动与利益调整[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2):150-153.
4
邱婷.
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9):83-86.
被引量:1
5
刘颖琦,邓元慧,郭名.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研究[J]
.科学决策,2009(2):51-64.
被引量:8
6
李晓颖.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与对策[J]
.特区经济,2009(2):219-221.
被引量:7
7
王德利,方创琳.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J]
.地理研究,2010,29(8):1392-1406.
被引量:44
8
刘锡荣,李彬,杜茂华.
沪、湘、渝区域城乡整体差异的对比与分析[J]
.农业经济,2011(7):82-83.
9
李本和.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践与战略定位的对策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41-42.
10
姜泽华.
关于产业对接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2):67-6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0
1
翟松天,徐建龙.
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中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3-8.
被引量:9
2
开流刚.
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海市的产业具体对接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04(10):4-6.
被引量:1
3
严正.
闽台产业对接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7):38-42.
被引量:14
4
伍长南.
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J]
.亚太经济,2007(2):81-85.
被引量:17
5
李非,熊俊莉.
闽台制造业对接研究[J]
.福建金融,2007(4):15-19.
被引量:6
6
于涛,卢倩.
闽台农业产业对接问题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2007(1):28-32.
被引量:5
7
李世泽.
一轴两翼:泛珠—东盟产业对接的新平台[J]
.珠江经济,2007(5):70-74.
被引量:3
8
徐远征.
两广产业对接的领域和方式[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1):87-89.
被引量:3
9
信虎强,李建.
落后地区产业对接中面临的锁定效应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07(34):101-102.
被引量:3
10
吴德进.
闽台信息产业对接:前景、方向与重点[J]
.发展研究,2007,24(2):63-6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姜泽华.
关于产业对接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2):67-69.
被引量:2
2
王荣斌,吴凤娇.
后ECFA时期海西经济区对台产业对接推进策略[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2):26-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李子豪.
清远对接广州产业的策略研究[J]
.惠州学院学报,2017,37(1):68-72.
2
江剑敏,曾金梅.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闽台经贸合作研究进展[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3):4-9.
3
杨海深.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对接关系的测度分析[J]
.统计理论与实践,2024(2):52-58.
1
国家质检总局表彰2002年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J]
.中国质量,2002(10):35-35.
2
陈刚.
从北京一轻改革的实践看区域经济联合的必要性[J]
.北京经济瞭望,1998(1):14-16.
3
王光栋,郑志敏.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就业[J]
.工业技术经济,2014,33(3):19-24.
被引量:6
4
关银灿.
赢利两难[J]
.网络传播,2004(5):44-44.
5
闻宝强.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J]
.决策咨询(安徽),2004(12):44-45.
6
于善福.
中国“魔水”迎战“两乐”[J]
.中华商标,1995,0(4):25-26.
7
江苏省质量振兴表彰大会在宁召开[J]
.机电信息,2005(19):1-2.
8
徐志华.
完善社会主义新型农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4):60-63.
9
姜建民,卢贺英.
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1985(8):41-44.
10
梁华,张晓茹,王祖满.
奉献社会 共铸和谐[J]
.国家电网,2007,0(2):44-45.
财会研究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