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构建与高等教育的变革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有三种典型的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尊重多样化,教育升学制度应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沿着教育立交桥向技能纵向提升和知识素质横向复合发展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高等教育因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需自身变革,以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技能人才的成长。
作者
和震
于青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2,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升学制度
高等教育
技能人才
分类号
G647.38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18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0
1
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被引量:30
2
吴雪萍著..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18.
3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2.
4
白宗新,汤厚宽.
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之比较研究[J]
.江苏高教,2001(4):86-88.
被引量:25
5
联合国教科文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Z].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巴黎,1998.
被引量:1
6
高林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1.
7
陈方红,王锋.
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5):139-142.
被引量:7
8
张海英.
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趋势[J]
.未来与发展,2006,27(3):54-56.
被引量:6
9
刘启娴.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
.教育研究,2001,22(2):61-65.
被引量:56
10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王志平.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J]
.教育参考资料,2000(13):28-58.
被引量:1
2
王怀宇.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J]
.北京教育(高教),2005(3):4-7.
被引量:12
3
储朝晖.
盲流冲击与职业技术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1989,10(12):6-7.
被引量:1
4
金子元久,刘文君编译.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192,198.
被引量:2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学位[1996]30号[Z].,1996—07—22..
被引量:2
6
袁锐锷 胡安娟.英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2004,(7):53-56.
被引量:1
7
孙崇文.
从“博雅”教育到“专业”教育: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J]
.江苏高教,1997(1):84-86.
被引量:7
8
鲍洁,梁燕.
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被引量:137
9
王沛民.
研究和开发“专业学位”刍议[J]
.高等教育研究,1999,20(2):43-46.
被引量:28
10
朱晓东.
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初步认识[J]
.江苏高教,1999(4):97-99.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118
1
韩卓言,丁瑞常.
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图景:“老问题”与“新动向”——基于对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9)》和《教育概览(2020)》的分析[J]
.郑州师范教育,2022,11(1):12-15.
被引量:1
2
吴强.
高等数学教学中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24-125.
被引量:8
3
苏琬婷,刘奕.
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
.广西教育,2010(12):35-35.
被引量:21
4
李鸣.
教育理论:试论职教发展战略管理[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3-5.
5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7):18-19.
被引量:25
6
王技德.
甘肃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甘肃农业,2005(12):215-216.
被引量:4
7
徐涵.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模式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05(32):16-17.
被引量:4
8
范仕源.
法律之剑何以挥向“弱者”?[J]
.安全与健康(下半月),2006(2):31-31.
9
黄丽.
中职与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93-95.
被引量:1
10
陈永清.
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2-73.
被引量:29
同被引文献
28
1
韩君.
从"教育立交桥"看"对口升学班"[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1):20-21.
被引量:6
2
徐少红.
高职院校:介入社区培训,拓宽办学渠道[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7):181-183.
被引量:3
3
刘凌,肖化移.
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50-52.
被引量:40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被引量:310
5
李宗海.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被引量:1
6
督导合一 侧重于导(N)中国教育报. 2008 (005)
被引量:1
7
王维新.
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研究[J]
.继续教育,2008(10):19-20.
被引量:3
8
时先礼.
关于职高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效应与建议[J]
.职教通讯,1997(1):26-27.
被引量:1
9
杨金栓.
关于做好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工作的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63-65.
被引量:2
10
林文斌.
高职对口单招新论[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08-10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6
1
于飞.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1(7):38-39.
被引量:3
2
李红卫.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升学制度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2011,27(28):53-56.
被引量:2
3
王维新,潘谊清.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以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为例[J]
.石油教育,2012(3):37-39.
被引量:6
4
陈燕.
发达国家高职入学模式及对我国高职注册入学的启示[J]
.职教通讯,2012(28):57-60.
被引量:8
5
朱仁良,王浩.
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作用探析——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J]
.职教通讯,2015(11):1-3.
被引量:4
6
黎鲲,黎鑫,周丽妤,贺江红,李小红,石洋,王维新.
国土资源职业院校应用写作课程中高职教学衔接研究与实践[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5(4):39-46.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张鹏顺,高润霞,吴一鸣.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29-31.
被引量:1
2
刘爱英.
广西中高职衔接状况及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29):72-75.
被引量:4
3
王维新.
中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衔接途径研究[J]
.特立学刊,2012(5):46-49.
4
王维新,黎鲲.
中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衔接途径研究[J]
.辽宁教育,2013(1):37-39.
5
刘芬.
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职教通讯,2013(24):15-17.
被引量:12
6
张瑞,闫智勇,陈沛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展望[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114-121.
被引量:7
7
魏晓东,刘祎.
高等职业教育注册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研究[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8(4):56-60.
8
潘长宏,高超博群.
国内外注册入学研究综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122-123.
被引量:2
9
郎宇,赵大志.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12):89-91.
10
刘丽君,蔡建国.
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现状及问题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7):187-188.
1
戴光辉.
德国教育一瞥[J]
.内蒙古教育,2011(10):33-35.
被引量:1
2
牟红,代伟,王琦,谢春茂.
就补课热潮看我国尚未完善的教育改革[J]
.中国校外教育,2014(6):3-3.
3
王洪兵.
加入WTO,你准备好了吗?[J]
.师道(人文),2001(6):50-51.
4
戴光辉.
德国教育一瞥[J]
.教育家,2004(3):1-1.
5
张雅光,赵艳芹,田玉敏.
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02(11):40-42.
被引量:4
6
戴光辉.
德国教育一瞥[J]
.上海教育,2001(2):57-59.
7
戴光辉.
德国教育一瞥[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1(13):28-30.
8
和震.
技能提升与知识、素质的复合--职校毕业生升学与职业发展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0,30(3):1-4.
被引量:1
9
王琦.
美国高等教育升学制度与启示[J]
.教育科学,2004,20(6):45-46.
10
张鑫.
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制度的现状与问题[J]
.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6):83-84.
被引量:1
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