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有别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主经济,以及不同于分封、世袭的贵族政治的僚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长期延续的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至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又可简称为"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07JZD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