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韩愈《师说》与中唐师道运动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唐以来,儒家师道的兴起只是一些充满忧患的士人的思想表述,实践上表现为个人的理想、勇气与践履。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儒家之道在整个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重建师道的话语只能是一种士人的批判方式,在当时仅仅是一种边缘声音。真正将师道运动与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相结合,则要等到北宋庆历时期。
作者
陆敏珍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7-143,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关键词
中唐
儒家师道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
《师说》
韩愈
分类号
K242.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32
1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第2页.
被引量:1
2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1《原道》,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被引量:1
3
何俊.
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J]
.孔子研究,2000(2):57-66.
被引量:11
4
吕温.《吕和叔文集》卷3《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被引量:1
5
柳宗元..柳宗元集 4[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11-1510页.
6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1《师说》,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被引量:1
7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进士策问十二》,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被引量:1
8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3《与孟尚书书》,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5页.
被引量:1
9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58.
10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书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319页,第322页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1
1
何隽.
叶适与朱熹道统观异同论[J]
.学术月刊,1996,28(8):25-28.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24
1
蒋伟.
论宋代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诉求——理学伦理的视角[J]
.伦理学研究,2012(1):90-94.
2
冯尚.
周作人的神话意识与对现代性建构的自省[J]
.文学评论,2006(3):135-140.
被引量:1
3
张天虹.
崭新的视角,粗鄙的研究——评《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J]
.中国图书评论,2006,29(10):61-67.
4
侯宏堂.
陈寅恪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
.文艺理论研究,2006(6):84-94.
被引量:2
5
何俊.
叶适论道学与道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109-127.
被引量:9
6
陆敏珍.
王开祖及其观念: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J]
.中国哲学史,2009(3):19-26.
7
贾发义.
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9-43.
被引量:4
8
叶隽.
救亡启蒙与文化转移——比较视域里的近代中国留学史与东方现代性问题[J]
.文史知识,2011(2):13-23.
被引量:3
9
吴戬.
韩愈与《庄》、《骚》并称及其审美范式化之实现[J]
.文艺理论研究,2011(3):55-60.
10
邱凯,蒋劲峰.
从依国法到全族谊——宋代亲属相告诉讼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4):28-3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3
1
阎步克.
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7(2):21-34.
被引量:14
2
谢桃坊.
评新儒学派“文以载道”观念[J]
.社会科学研究,1995(5):128-134.
被引量:6
3
赵园.
师道与师门——以明清之际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2005(7):109-124.
被引量:4
4
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9-106.
被引量:65
5
张传燧,岳喜凤.
从《师说》的“传道”思想看大学教师的文化使命[J]
.现代大学教育,2006,22(5):36-40.
被引量:16
6
高诱.吕氏春秋注[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被引量:1
7
杨惊.苟子注[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被引量:1
8
熊礼汇,闵泽平.中国文学编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9
欧阳修.新唐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被引量:1
10
徐海霞.韩愈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0
1
郭畑.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2-35.
被引量:1
2
王立刚.
尊师的历史与尊师的逻辑[J]
.上海教育科研,2012(9):10-14.
3
周扬波.
胡瑗历史地位再评价——师道演进视野下的考察[J]
.教育史研究辑刊,2015(1):23-29.
4
周扬波.
胡瑗历史地位再评价——师道演进视野下的考察[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1-8.
被引量:4
5
郑雯.
俞正燮与清代师道观的嬗变——兼论传统师道的现代诠释[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1):30-35.
6
徐爽.
礼忏仪:宋代天台宗标志性修行实践[J]
.法音,2020(10):35-41.
7
李威璎.
论韩愈以“道”为核心的师生观[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6):22-27.
被引量:2
8
戴红宇.
论韩愈的“为师之道”及当代启思[J]
.中国德育,2022,17(17):9-15.
9
杨智雄.
“章句”师风与柳宗元“传道”师论的建构[J]
.天中学刊,2023,38(3):101-109.
10
许芳杰,邢一依.
去除遮蔽,建立师道的直观质感——韩愈《师说》解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24(9):58-6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张彦聪.
分斋与序位:宋代太学“分斋教学”的空间诠释[J]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1):101-147.
被引量:1
2
王文豪.
选士、政争与政治文化——两宋太学研究述评与反思[J]
.宋史研究论丛,2023(1):421-433.
3
韩琳琳.
韩愈师道观述评[J]
.汉字文化,2024(11):74-76.
4
潘行.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J]
.黑龙江史志,2014(20):65-66.
被引量:2
5
周扬波.
宋人的儿童观——兼论“近世幼教文化两大路线之争”[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5):147-155.
被引量:7
6
李威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论述的思想溯源、重要旨归与实践指向——兼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3(6):1-12.
被引量:2
7
董旭午,黄敏.
安定书院的教学文化价值和当下的实践意义[J]
.泰州学术,2018,0(1):17-24.
1
什么叫知县[J]
.语文世界(中旬刊),2009(1):63-63.
2
马万利.
传道授业与篡改历史[J]
.读书,2009(11):158-163.
3
柏博师说[J]
.流行歌曲,2008,0(10):2-2.
4
郑殿兴.
“派说”[J]
.杂文月刊,2017,0(1):33-33.
5
郑桂初.
古代稿酬最高的书[J]
.中国职工教育,1998(9):26-26.
6
黄志辉.
余靖现在奏议编次及其可考遗目[J]
.韶关师专学报,1989(2):0075-0083.
7
王公伟.
宋明理学的先驱——石介[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1):34-38.
被引量:5
8
孙彦博.
关于职业教育中传道与授业的思考与实践[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10(3):13-14.
9
苏仕君.
禁止师生恋之吁惹争议[J]
.法制与社会,2016(13):35-37.
10
郭畑.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2-35.
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