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重视“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个结合",是我们党对我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个理论到实践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集中了我们当前和今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难点问题。
作者
张晓彤
机构地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
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2-94,共3页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
关键词
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4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被引量:6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23,355,355,274,23,275,23.
被引量:1231
3
新华社记者.胡锦涛出席“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N].人民日报,2008-01-08(1).
被引量:29
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被引量:4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203
共引文献
1440
1
柳成焱.
论“人民公仆”理论的历史由来和基本要求——对《江泽民文选》中“公仆意识”的政治学解读[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8(6):46-49.
被引量:3
2
章越松.
江泽民发展观的价值之维[J]
.探索,2006(6):21-24.
3
王格芳.
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述要[J]
.山东社会科学,2006(12):28-30.
被引量:1
4
黄文波.
关于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6):120-121.
5
温波,蒲玉忠.
论江泽民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2):224-226.
被引量:2
6
吴兆雪,马延琛.
中国新安全观: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指针[J]
.未来与发展,2006,27(12):9-12.
7
杨晓慧.
略论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29-31.
8
马福运.
“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4-47.
被引量:10
9
罗映光,杜春华.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71-74.
被引量:10
10
孙发锋,郑培军.
江泽民制度创新思想探析——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J]
.学术论坛,2007,30(1):9-12.
同被引文献
23
1
廖进.
从“四个辩证统一”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十个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的体会[J]
.群众,2009(3):59-60.
被引量:1
2
毕京京.
“十个结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10(1):5-8.
被引量:1
3
郑必坚.
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历史经验[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2(6):5-16.
被引量:1
4
王琳.
“十个结合”的政治份量和理论内涵[J]
.学习月刊,2008(20).
被引量:1
5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颜晓峰 王玉周 贺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结晶[N]解放军报,2009(007).
被引量:1
6
张磊.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政治分量和理论内涵[N]光明日报,2008(009).
被引量:1
7
聂增龙.“十个结合”彰显与时俱进[N]解放军报,2008(006).
被引量:1
8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01).
被引量:1
9
沈宝祥.
牢牢掌握“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1-1.
被引量:1
10
雷云.
坚持并不断丰富党的基本经验——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十个结合”的重要论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8(4):4-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王新建,张启鹏.
“十个结合”宝贵经验研究评介[J]
.管理学刊,2011,24(5):83-87.
1
陈承茂.
试论《摆脱贫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47-50.
2
张文彪.
从《摆脱贫困》中学习和领会习近平“行动至上”思想[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50-60.
被引量:2
3
黄培.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J]
.理论月刊,2005(8):10-14.
被引量:1
4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J]
.党员干部之友,2004,0(8):20-21.
5
孙英华.
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实事求是地展望未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J]
.团结,1994(5):40-41.
6
谭和平.
邓小平的反贫困观[J]
.湖湘论坛,1999,12(4):14-15.
7
桑爱友.
试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之思想[J]
.传承,2008(12):32-33.
8
黎昕.
《摆脱贫困》蕴含的科学方法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5-8.
9
张东阳.
毛泽东农民解放理论当代评析[J]
.湘潮(理论版),2012(4):41-41.
10
陈天培.
论邓小平的反贫困思想[J]
.重庆师专学报,1999,18(3):5-6.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