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中药五味理论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作者
李卫民
邓中甲
机构地区
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9-490,共2页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关键词
五味
中药
分类号
R285.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1
梅明.
从张仲景组方法度谈四气五味配伍法[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2):17-19.
被引量:9
2
王纪常,张先芬.
中药味感论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3-4.
被引量:7
3
王玉川.五脏,五行,五味及其他(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8,11(3):527-527.
被引量:2
4
李盛青,黄兆胜,刘明平,骆和生.
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J]
.中医研究,2000,13(5):5-7.
被引量:23
5
张养生,杨轶.
中药性能理论的不系统性分析[J]
.陕西中医,2005,26(6):576-578.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36
1
刘辉,孙文平,杨光,郭月秋,陈代贤.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40-41.
被引量:8
2
张声生,朱培一,陶琳.
《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83-184.
被引量:10
3
王虹菲,刘启贵,刘辉.
构建中药免疫数据库及对中药免疫规律的研究[J]
.中草药,2007,38(2):297-301.
被引量:8
4
陆伟根,陈亭亭.
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8,30(1):113-116.
被引量:10
5
彭评志.
中药五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药业,2009,18(14):73-74.
被引量:10
6
关开,姜楠,田原.
对中药五味理论认识的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63-164.
被引量:2
7
王雪芹,王博.
中药五味理论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01-102.
8
李东.
从五脏看五行体系主体的形成、方法和发展[J]
.中医杂志,2010,51(4):377-378.
9
王艳莉,周俭.
安胎 利妊娠食物的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118-121.
10
潘金波.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和发挥[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2):2653-265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113
1
陆光伟.
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J]
.中成药,1984(5):38-39.
被引量:40
2
刘群,杨晓农.
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981-985.
被引量:60
3
贺福元,邓凯文,罗杰英,李博,贺庆平,刘文龙.
中药四性研究现状与设想[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8):72-75.
被引量:8
4
崔瑛,常章富,刘菊.
中药“偏性”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6):774-775.
被引量:9
5
苏薇薇,吴忠,梁仁.
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中药质量与中药组方研究的新方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999,4(3):33-37.
被引量:8
6
刘少芸.
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浅探[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9):43-44.
被引量:5
7
盛良.
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2806.
被引量:42
8
盛良.
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2943-2945.
被引量:24
9
冯则怡.
调和营卫对药应用体会[J]
.新中医,2005,37(1):87-87.
被引量:3
10
王宇,李祖伦.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刍议[J]
.四川中医,2005,23(2):4-6.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8
1
邢袁玲.
《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探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11-112.
被引量:6
2
彭评志.
中药五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药业,2009,18(14):73-74.
被引量:10
3
管冬元,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梁超,吴中华,苟薇.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33-1335.
被引量:5
4
光若静,张巧真,张勉.
止咳类药材的功效及性味归经规律的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746-2747.
被引量:1
5
朱明海.
我读《内经》说五味(下)[J]
.国医论坛,2014,29(4):64-66.
6
严姝霞,陈仁寿,徐桂华,傅雨晨,张薛晴.
药食两用性药(食)物性效与病症宜忌探析[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16,30(10):3790-3792.
被引量:2
7
宋振光,颜冬梅,黄璐琦,刘红宁,李斌,唐琍萍.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研究的方法学进展[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3):110-114.
被引量:4
8
修慧迪,程磊,王文全,王秋玲.
基于智能感官分析技术探讨茯苓药性理论及其产地差异[J]
.文山学院学报,2023,36(5):7-1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王兆军,张志芳.
近十年来中药药对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9):151-154.
被引量:2
2
姜良铎,李耀辉.
2009年中医内科学术论文巡礼[J]
.环球中医药,2010,3(1):1-9.
被引量:1
3
王蓓蓓.
中药性能的现代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90-91.
被引量:3
4
管冬元,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梁超,吴中华,苟薇.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33-1335.
被引量:5
5
王建,曾南,夏厚林,黄立华.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J]
.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被引量:20
6
李建波,张莉,张洁.
药对配伍理论及相关研究概述[J]
.中医杂志,2013,54(15):1335-1340.
被引量:50
7
张超云,刘银伟.
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J]
.河南中医,2013,33(10):1617-1618.
被引量:1
8
丁凡,巩江,崔超,李玮,郝保华,刘建利,孙文基,倪士峰.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27-130.
被引量:5
9
王鹏程,王秋红,赵珊,孙雪,匡海学.
商陆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927-929.
被引量:5
10
陈燕芬,卢军.
广东特色中药材药性浅析[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21-24.
被引量:2
1
王雪芹,王博.
中药五味理论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01-102.
2
唐梦馥.
中药理论应用的探析[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0(A12):105-105.
3
赵春江,杨翔,韩知言,王楠,蔡辉.
关于中药五味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河北中医,2017,39(3):452-454.
被引量:5
4
邓云.
试析《内经》有关的“五味学说”[J]
.江西中医药,1997,28(2):39-40.
被引量:1
5
胡海乐,古继红.
《黄帝内经》味辛理论对后世中药理论、方剂配伍及临床运用的影响[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2):9-11.
被引量:1
6
周祯祥.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9-10.
被引量:1
7
关开,姜楠,田原.
对中药五味理论认识的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63-164.
被引量:2
8
温素萍.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与发挥[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1-4.
被引量:4
9
童学彪,谭一松.
《内经》五味理论应用浅析[J]
.中医函授通讯,1992,11(6):11-12.
10
汤尔群,黄玉燕.
《黄帝内经》五味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17-118.
被引量:7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