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英译《浮生六记》解读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诩为"一捆矛盾"的林语堂的身份是极其特殊的,他独特的文化身份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他以西方人的眼光来审视东方文化,而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主要从其译本中得以体现。文章从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反观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与多样性,探析如何通过文本翻译来合理地建构他的译者文化身份。
作者
刘彦仕
机构地区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
出处
《经济师》
200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基金
四川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研究项目(2006A03R)
关键词
译者文化身份
林语堂
英译《浮生六记》
分类号
G643.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8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63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5
1
陶东风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350.
2
Hamers, J, & M, Blanc, 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6.
被引量:1
3
Said, Edward. Orlentalism. London and Henley: Routeledge & Kegan Paul, 1978.
被引量:1
4
杨柳.
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林语堂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04,25(4):42-47.
被引量:26
5
施建伟.林语堂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被引量:2
6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2000.
7
Venuti, L. “Trans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C. Schaffner and H. Kelly-Holmes (eds).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 9-25.
被引量:1
8
万平近著..林语堂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527.
9
刘岩著..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08.
10
乔治·拉伦(Jorge,Larrain)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 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6.
二级参考文献
48
1
J.E.Spingarn著,林语堂节译.“新的文评”,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 易h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 评》,第二十七卷.第210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2
林语堂.“新的文评”之“译者序言”,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第二十七卷.第19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3
林语堂.“论翻译”,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语言学论丛》,第十九卷.第320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4
林语堂.“批评家与少年美国”(Van Wyck Brooks著)之“译者赘言”,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第二十七卷.第292—293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5
Lin Yutang,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Translationfrom the Masters of Chinese Art,pp27—29,Panther Books:London,1969.
被引量:1
6
Oscar wilde著,林语堂节译,“批评家与艺术家”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第二十七卷,第256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7
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第112、113、115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8
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第6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被引量:3
9
杨义等著.《中国新文学图志》(下)第418—4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10
林语堂.“批评家与少年美国”(Van Wyek Brooks著)之“译者赘言”,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卖花女·新的文评》,第二十七卷.第292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3
1
刘芳.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个案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6(6):7-10.
被引量:21
2
罗国青.
零翻译概念辨正[J]
.上海翻译,2005(S1):88-91.
被引量:56
3
郑贞.
语言是文化存在的家园[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73-77.
被引量:1
4
许春翎.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25-128.
被引量:2
5
陈小红.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研究:意识形态视角[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50-251.
6
崔鑫,张辉.
《喜福会》中国文化内容的汉译对比研究[J]
.长城,2011(10):189-190.
7
李昕燕.
解析影响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因素[J]
.金融教育研究,2009,23(1):137-139.
8
翟红梅,张德让.
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15-119.
被引量:11
9
龚爱华,任芳.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6-79.
被引量:1
10
邵怡.
异乡的木兰——论《女勇士》主人公性别、族裔双重身份的逐步确立[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15-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4
1
莫言.
福克纳大叔,你好吗?[J]
.小说界,2000(5):170-173.
被引量:99
2
孙文龙,齐军.
晚清翻译现象的多元系统论阐释[J]
.社科纵横,2006,21(2):157-158.
被引量:1
3
刘英凯.
归化—翻译的岐路[J]
.现代外语,1987,10(2):58-64.
被引量:232
4
王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流嬗变[J]
.外国语文,1992,17(3):1-8.
被引量:2
5
张越.
谈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操纵——以莫言《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33.
被引量:6
6
扬仕章.
论译者的文化身份[J]
.外语与翻译,2002,9(1):43-46.
被引量:6
7
刘嫦.
从《浮生六记》两译本看归化和异化[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4):77-80.
被引量:3
8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
.中国翻译,2002,23(5):24-26.
被引量:646
9
张智中.
异化·归化·等化·恶化[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6):122-125.
被引量:24
10
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200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于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浮生六记》翻译[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9):133-134.
2
李锦.
从葛浩文的归化、异化策略看译者文化身份——基于葛译莫言10本小说“乡土语言”语料库[J]
.淄博师专论丛,2019,0(2):32-39.
被引量:1
3
杨蓓.
谈翻译基本技巧在林语堂译作中之体现[J]
.海外英语,2013(24):173-17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丽.
葛浩文译作《狼图腾》的多元视角翻译分析与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11):92-94.
1
苏子娟.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看译者文化身份与中国英语之间的关系[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6):228-228.
2
王金玉,孙静.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协调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4):277-278.
被引量:1
3
刘志红,钟孟倩.
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J]
.青年与社会,2015,0(8):139-140.
被引量:1
4
贺才乐.
论香港高校德育的特征[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1):103-105.
被引量:3
5
林淑英.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
.新课程(中学),2015,0(12):95-95.
6
朱家雄.
从东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审视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
.动漫界(幼教365),2017,0(16):28-29.
7
孙桂霞.
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8):8-9.
8
袁爱国.
林语堂写作理论对于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启示[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06(10):25-26.
9
何峰,李小燕.
峥嵘岁月清华园[J]
.科学新闻,2009,11(18):78-80.
被引量:1
10
汪鸾翔(作词),张慧珍(作曲).
清华大学老校歌[J]
.读写月报(高中版),2010(7).
经济师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