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0-51,共2页
The Food Industry
同被引文献8
-
1王瑞华.酸乳及酸乳制品中特征微生物的测定[J].上海奶牛,1993(1):28-30. 被引量:1
-
2马钢,刘伯桥,曾繁玲.关于影响酸奶菌种综合因子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3,21(4):150-153. 被引量:12
-
3刘慧,李铁晶,王红云,陈智斌,赵百忠.嗜酸乳杆菌与乳酪链球菌混合发酵制作酸奶的研究[J].食品工业,1997,18(1):23-24. 被引量:12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论部分》GB5009.46~85.乳与乳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 被引量:1
-
5谢继志,罗珍兰,田家政,杨春芬,葛庆丰.提高双歧杆菌酸奶中双歧杆菌数量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7,25(5):8-12. 被引量:12
-
6冯立才.发酵乳饮料中乳酸菌活菌数的快速测定[J].食品工业,1998,19(5):46-47. 被引量:9
-
7郭本恒.嗜酸乳杆菌在乳品中的应用技术[J].食品工业,1999,20(1):18-19. 被引量:18
-
8马钢.酸奶菌种组合保存及混合发酵法探讨[J].食品工业,1992(1):23-2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
-
1吕琦,王文龙.新型家庭常温酸奶发酵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47-149. 被引量:2
-
2熊都合.C.B.T.三菌混合发酵益生菌酸奶发酵基本特性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31(2):56-58. 被引量:1
-
3徐成勇.益生菌豆酸乳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9):156-162. 被引量:7
-
4吴倩,余元善,徐玉娟,吴继军,肖更生,温靖,邹波.不同乳酸菌对凝固型荔枝酸奶的发酵特性和质构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9,35(7):99-106. 被引量:18
-
1孟祥晨,霍贵成.双歧杆菌酸奶生产工艺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29(11):35-40. 被引量:13
-
2苏槟楠,萧晋川,王光焕.核桃乳双歧杆菌酸奶的研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10(4):50-51. 被引量:8
-
3徐明生,黄占旺,上官新晨,吴少福,董开发,侯英梅.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研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21(1):120-123. 被引量:6
-
4李艳丽,刁复强,马莺.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J].中国乳品工业,1999,27(1):26-27. 被引量:7
-
5刘慧,杨辉.新型酸奶加工技术[J].中外技术情报,1995(12):37-38.
-
6张鸿志,关玛丽,林滢,宋文成,陈钟鸣.纯双歧杆菌酸奶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6,17(1):28-30. 被引量:4
-
7李剑芳.胡萝卜汁双歧杆菌酸奶的研制[J].食品科学,1997,18(6):27-30. 被引量:19
-
8谢继志,罗珍兰,田家政,杨春芬,葛庆丰.提高双歧杆菌酸奶中双歧杆菌数量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7,25(5):8-12. 被引量:12
-
9刘韩,杨文钦,藏传刚,姜毓君.富含γ-氨基丁酸青春双歧杆菌的酸奶稳定性研究[J].中国奶牛,2012(11):32-34. 被引量:5
-
10余倩.提高双歧杆菌活性的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11,14(3):17-2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