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可写的文本”到“可读的文本”——余华创作新论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余华的创作发生了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文学场”的巨大变迁及作家的自觉顺应是主要原因。
作者
李中华
机构地区
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71-74,共4页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关键词
可写的文本
可读的文本
“文学场”
余华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0
1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
被引量:15
2
余华著..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99.
3
昌切.
先锋小说一解[J]
.文学评论,1994(2):84-89.
被引量:5
4
余华著..在细雨中呼喊[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296.
5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被引量:3
6
余华,张清华.
“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
.上海文学,2007(3):83-89.
被引量:21
7
余华著..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195.
8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被引量:2
9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1999.
10
周立民.
跨过时间的“窄门”——谈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J]
.上海文学,2006(6):56-63.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42
1
陈琳.
民间理想的温情营构——评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111-113.
被引量:3
2
张雨林.
生命中可以承受之重——余华小说中对抗苦难的三种方式[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92-95.
3
张瑞英.
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
.文史哲,2006(3):95-101.
被引量:5
4
王源.
童年创伤体验与作家创作的深层关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171-174.
被引量:4
5
徐刚.
批评的才气与市侩之气——试论作为批评家的余华[J]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2):67-69.
6
莫付欢.
从人间的“屠宰场”走向家庭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演化趋向[J]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9-21.
7
徐刚,李道君.
余华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58-60.
被引量:1
8
蔡河明.
肩住苦难的闸门——论余华后期小说的现实性[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6):28-29.
9
李瑞萍.
死亡背后的温情——解读余华的《活着》兼论其叙事风格转变[J]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58-60.
被引量:2
10
张丽军.
“消费时代的儿子”——对余华《兄弟》“上海复旦声音”的批评[J]
.文艺争鸣,2008(2):127-132.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
1
金丹元.
论全球性后语境影像的一种发展态势[J]
.社会科学,2003(1):122-12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
1
秦丽萍.
影视碎片化手法与传统蒙太奇比较探析[J]
.电影评介,2011(23):54-5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徐晓英.
“零而不乱”的画面重构:后现代语境下欧美电影的碎片化语言解析[J]
.四川戏剧,2021(9):95-98.
被引量:1
1
陈平.
火焰为何微暗?——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评析[J]
.外国文学研究,2001,23(5):44-51.
2
吴晓东.
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32-42.
被引量:7
3
曹波.
论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艺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29-31.
被引量:6
4
洪春梅.
亦真亦幻的万花筒——《金色笔记》叙事结构的互文性特征[J]
.作家,2012(22):142-143.
5
黄晓华.
书刊发行与晚清翻译小说的“后现代”修辞[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8-92.
6
李薇.
文学性的困境与突围:巴特与洛特曼[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5):91-95.
被引量:2
7
孙靖.
论约翰·巴斯《敦亚佐德》对《一千零一夜》的戏仿与重述[J]
.学习与探索,2011(4):223-225.
被引量:1
8
蔡志诚.
性、梦幻与感觉的密码——《褐色鸟群》的“叙述迷宫”与都市想象[J]
.理论与创作,2006(6):91-95.
被引量:5
9
赵宪章.
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9(3):122-131.
被引量:14
10
舒霞.
多重断裂的可写性文本——评《法国中尉的女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48-52.
被引量:4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