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有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也不可或缺。本文从研究“相对剥夺感”理论入手,阐释了“相对剥夺感”的涵义和内在结构层次,并相应地分析了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要从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作者
肖雪莲
机构地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出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79-81,98,共4页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弱势群体
心理调适
分类号
C912.6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213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303
参考文献
3
1
池进,张力.
弱势群体影响社会稳定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7):180-182.
被引量:5
2
李俊.
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J]
.社会科学,2004(4):74-78.
被引量:67
3
朱永新,袁振国著..政治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303.
二级参考文献
5
1
辛忠孝,刘水林.
公平分配问题的法与经济伦理学思考[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4):16-22.
被引量:10
2
李晓玉.
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企业经济,2004,23(12):11-14.
被引量:19
3
张建华.警钟长鸣—社会治安形势深层次分析【A】..十六大后关注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16.
被引量:1
4
王天意.
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宣泄及其控制[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46-49.
被引量:7
5
李强.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J]
.战略与管理,1999(3):35-44.
被引量:47
共引文献
70
1
张曼玉,封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月刊,2023(17):60-65.
2
叶阿恋.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困难群体问题原因探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z1).
3
刘莉萍.
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83-85.
4
朱文洁.
探析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公平服务[J]
.科技资讯,2007,5(19):255-256.
被引量:1
5
王剑,彭建.
相对剥夺视角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态度研究——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34-40.
被引量:24
6
杨秋苑,张嘉默,何小英,李文立,陈玥玥.
残疾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基于广州市的调查[J]
.残疾人研究,2013(4):29-33.
被引量:3
7
周林刚,周胡增.
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对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的测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6):58-62.
被引量:15
8
王雪莲.
城市失业工人心理压力探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78-82.
被引量:4
9
杨华.
民族差异与社会和谐[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37-39.
10
张居永,陈烯.
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J]
.资料通讯,2007(6):15-19.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13
1
孙晓华.
关于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思考[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3,4(1):45-46.
被引量:1
2
高兆明.
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
.道德与文明,1999(6):8-10.
被引量:41
3
俞国良.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0-25.
被引量:34
4
邓东蕙,黄菡.
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3):24-28.
被引量:24
5
刘赵平.
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科学,1998,12(4):30-33.
被引量:39
6
孟天广.
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2):1-10.
被引量:82
7
李有根,赵西萍,邹慧萍.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J]
.心理科学进展,1997,7(2):22-28.
被引量:53
8
罗桂芬.
社会改革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浅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4):84-89.
被引量:28
9
吕萍.
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3):27-29.
被引量:18
10
李强.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
.学术界,2004(4):7-22.
被引量:145
引证文献
12
1
王剑,彭建.
相对剥夺视角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态度研究——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34-40.
被引量:24
2
李宁.
透析农民工子女的“相对剥夺感”[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4):121-124.
被引量:6
3
窦宝国.
“相对剥夺”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盗窃问题研究[J]
.学理论,2009(8):40-41.
被引量:4
4
王法权.
农民创业教育机制探讨[J]
.成人教育,2010,30(11):25-27.
被引量:9
5
罗曼.
社会冲突的理论阐释——多理论的视角[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23(2):23-27.
被引量:1
6
彭建,王剑.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J]
.旅游科学,2012,26(2):1-9.
被引量:41
7
赵熙竹.
重庆城中村原住居民犯罪形成机制探究[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31(3):72-76.
被引量:1
8
徐启明.
我国中西部城中村原住居民犯罪形成机制——以重庆为样本的实证分析[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26(2):1-9.
被引量:1
9
胡燕,李伟,王恬.
高校科研文化机理探析[J]
.江苏高教,2015(3):29-31.
被引量:11
10
熊猛,叶一舵.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38-453.
被引量:217
二级引证文献
303
1
刘建新,李东进,李研.
新产品脱销对消费者加价支付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所有权与相对剥夺感双中介模型[J]
.管理评论,2020,0(2):184-196.
被引量:13
2
钱荷娣.
我国农民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演变——从扫盲运动到精准扶贫[J]
.教育学术月刊,2021(6):10-18.
3
程娟,王正义,魏荣霞,何慧.
相对剥夺感对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4(15):42-44.
4
卢俊铭,邵海英,张卓业,戴隆耀.
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心理月刊,2024(9):86-89.
被引量:1
5
张曼玉,封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月刊,2023(17):60-65.
6
杨帆.
社会保障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吗?——来自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经验数据[J]
.西部发展研究,2020(1).
7
张国法,张润驰.
虚拟满足,还是勤劳致富?——基于经济增长、城乡消费与网络游戏参与的互动研究[J]
.投资研究,2022,41(3):97-113.
被引量:2
8
赵微,胡永亮.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国企员工获得感提升方法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2):5-6.
9
许越,于立新,董红梅.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多维相对剥夺感及形成机理[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4):235-236.
被引量:1
10
熊猛,刘若瑾.
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抑郁的关系:控制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48-157.
被引量:26
1
龚维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1):65-67.
被引量:1
2
商诗洋.
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政策的公平理念[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1):211-212.
被引量:2
3
黄艺红,刘海涌.
公平理念在东北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缺失与重建[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52-56.
4
张波.
论公平理念实现的责任配置与限度[J]
.贵州社会科学,2010(4):52-55.
5
杨雪燕,李树茁.
基于社会性别公平理念的“态度→行为模型”之验证[J]
.统计与决策,2009,25(11):29-32.
被引量:1
6
黄利秀.
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公平观[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296-300.
7
万斌,钟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调节机制[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1):35-39.
被引量:1
8
曾莉.
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公平[J]
.理论界,2006(9):28-29.
被引量:7
9
梅哲.
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底线公平理念上的制度设计模式[J]
.探索,2009(2):147-150.
被引量:11
10
张世军,余维法.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J]
.探求,2008(1):22-24.
被引量: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