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出处
《中小学电教(综合)》
2006年第9期46-49,共4页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二级参考文献4
-
1钟启采 崔允济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被引量:2
-
3.《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基教[2000]35号[Z].,.. 被引量:1
-
4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面面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1-15. 被引量:5
共引文献65
-
1赵晓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562-563. 被引量:4
-
2梁志红.网页设计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8,23(3):158-160. 被引量:4
-
3许云飞.任务驱动型教法在数控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227-227. 被引量:1
-
4章春梅.新课标对“任务驱动”教学提出的新要求[J].中小学电教(综合),2005(11):29-31. 被引量:1
-
5陈慧聪,李学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6,4(16):109-111. 被引量:2
-
6李明勇,陈美莲.将任务驱动贯穿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6):104-107. 被引量:4
-
7张学军.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电教(综合),2006(10):38-39. 被引量:2
-
8谢代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28(2).
-
9蔡晓云.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课的教学设计[J].镇江高专学报,2007,20(3):110-112. 被引量:7
-
10段平.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中职英语情境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10-111.
同被引文献9
-
1刘光蓉,周红,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61-63. 被引量:41
-
2郭碧云.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5):64-65. 被引量:2
-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被引量:7
-
4董京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10X):28-31. 被引量:18
-
5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
6黄春梅.任务驱动法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94-95. 被引量:4
-
7张峰.信息技术课中如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8):86-86. 被引量:4
-
8谢利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8):152-152. 被引量:6
-
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小学版),2003(12):22-23. 被引量:136
-
1张铁惠.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常态复习课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14,0(24):168-168. 被引量:1
-
2肖秀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J].成功,2008(2):231-231.
-
3陈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入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4,0(9):52-53. 被引量:2
-
4董林伟.从“研标读本”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9(7):3-5. 被引量:6
-
5孙辉.语文教学应注重四大能力的培养[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1):102-103.
-
6陈苏丹.评价,让作文“亮”起来[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4(12):259-259. 被引量:1
-
7廖小娟.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A02):40-41.
-
8冯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2009(19):20-20. 被引量:4
-
9李耿河.环节最优化,形式多样化——高中政治课有效性策略初探[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6):134-135.
-
10梅光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法[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5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