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5,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8
-
1肖雪花.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图书馆阅读疗法[J].当代图书馆,2005(1):21-23. 被引量:15
-
2顾凡,刘迎,宋颖慧,李福军.陕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6(1):75-77. 被引量:5
-
3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6):78-85. 被引量:74
-
4春山茂雄撰,郑民钦译.《脑内革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被引量:1
-
5刘景秀,周玉海.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4):106-109. 被引量:3
-
6刘君君.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173-176. 被引量:15
-
7孙秀芳,侯伟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31-233. 被引量:3
-
8萧兵.文学治疗的生态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3,26(2):20-2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12
-
1张秀红.关于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与引导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186-188. 被引量:1
-
2廖仁光,张白影.论“服务兴馆”的知和行[J].图书馆论坛,2004,24(4):5-7. 被引量:14
-
3依里哈木.牙生.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189-190. 被引量:1
-
4曾晓珊.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4(6):43-44. 被引量:25
-
5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OL].东北网.http://news.sohu.com/2004/06/22/69/news220646908.shtml. 被引量:1
-
6Small stool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OL].http://www.lytu.edu.cn/tyx/tuanxue/zhuanti/zhuanti_06.htm. 被引量:1
-
7黄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OL].http://hwxz.zhjnc.edu.cn/ShowContent.asp?ArticleID=3470(2004-4-19 15:08:51). 被引量:1
-
8沈固朝.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4):12-15. 被引量:147
-
9黄菊屏.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服务的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0,17(1):39-40. 被引量:23
-
10习万球.论图书馆的人文教育功能[J].图书馆论坛,2003,23(6):73-75. 被引量:47
共引文献109
-
1刘文奇.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阅读与文学治疗的跨文化研究——以毕淑敏《拯救乳房》为例[J].作家天地,2019,0(19):50-50.
-
2郭浩源.唐代下第别诗的弃逐母题考察[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45-52.
-
3丁涵.“话疗”与“梦疗”:论汉赋中的治疗主题与祛疾机理[J].中国诗歌研究,2022(1):47-57. 被引量:1
-
4李鹏飞.情志药石:中国古代的文学治疗功能及意义[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2(2):70-94. 被引量:1
-
5郑玉莲,陈立廷.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8):74-75. 被引量:3
-
6罗春荣.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工作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S1):318-321. 被引量:2
-
7刘卫红,刘晓梅.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58-59.
-
8孟冬松.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1):17-19. 被引量:3
-
9吴新平,马会超.网络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云梦学刊,2012,33(4):131-134. 被引量:1
-
10郭茂全.创伤体验与文学治疗——论阿寅《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的叙事特色[J].飞天,2012(9):121-125.
同被引文献43
-
1韩玉平,苏明海.战争的创伤与治疗——从文学治疗的角度谈海明威的创伤与创作[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12-113. 被引量:6
-
2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6):78-85. 被引量:74
-
3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1998(2):88-100. 被引量:45
-
4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5):97-100. 被引量:19
-
5武淑莲.现代作家苦闷期创作特点及文学治疗的途径[J].宁夏社会科学,2004(6):112-115. 被引量:2
-
6宋瑛,梁爱主.日记与心理治疗[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2):118-119. 被引量:4
-
7宫梅玲,王连云,亓高生,丛中,孙燕,刘春.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26(2):126-128. 被引量:17
-
8刘君君.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173-176. 被引量:15
-
9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89-90. 被引量:74
-
10董利宣.对《图书馆工作特性的几点感知》的感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31-3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8
-
1杨一琼.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真的可行吗?[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3):93-96. 被引量:23
-
2韦耀阳,罗四清,杜茜.文学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8,25(9):114-115. 被引量:6
-
3任通顺.大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26(6):76-79. 被引量:9
-
4曾宏伟.文学治疗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学术界,2009(1):278-285. 被引量:10
-
5黄明芳.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9):85-87. 被引量:1
-
6黄明芳.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184-186.
-
7刘斌志,郑先令.个案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写作疗法:理论框架与程序指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1-19. 被引量:5
-
8刘文奇.论文学治疗功能发展概况[J].青年文学家,2018(12Z):52-52.
二级引证文献52
-
1丁涵.“话疗”与“梦疗”:论汉赋中的治疗主题与祛疾机理[J].中国诗歌研究,2022(1):47-57. 被引量:1
-
2刘尊东,李庆芬,刘建生.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5-126. 被引量:3
-
3龚威,冀光宁.论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角色定位[J].市场周刊,2010,23(9):15-17. 被引量:3
-
4张春慧.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08(5):99-100. 被引量:2
-
5杨洁.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196-197. 被引量:1
-
6龙颖,张云静.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7):65-66.
-
7曾宏伟.文学治疗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学术界,2009(1):278-285. 被引量:10
-
8宦咏梅.关于构建高校图书馆养生阅读疗法服务体系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4):121-123.
-
9宋凤英.大学图书馆与校医院合作开展阅读治疗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83-87. 被引量:3
-
10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30(2):173-177. 被引量:28
-
1隋悦莲,孙秀敏.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误区[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83-83. 被引量:14
-
2谷凤华.如何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J].祖国(建设版),2014(2):260-261.
-
3吕苏红.通过审美教育提升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2009(12):93-93.
-
4邹荣.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J].中学教育,2000(10):10-10.
-
5朱小爽.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2(6):180-180.
-
6吴乔忠.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41-42.
-
7邵小伟.用美育的原理来指导教学行为[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4):23-23.
-
8李洪祥.浅析审美实践活动的育人魅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52-152.
-
9高浩.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陕西教育(综合版),2009(12):40-40.
-
10介绍几种心理咨询室常用器材[J].大众心理学,2009,0(9):48-48.
;